來場親師「約會」吧!美國中小學再度流行家庭訪問

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生活中,美國中小學反而開始流行看似舊時代的「家庭訪問」,而且發現好處多多。忙碌的老師和家長,要如何破除不便、用最簡單的方式深入聊聊,幫助孩子的成長?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六年級的父母們,也許還有印象,小時候,老師會到家裡進行家庭訪問,一家集恭敬、期待又緊張的準備、等候老師到訪,不知道老師會說些、問些什麼。

隨著時代的變遷,雙薪家庭與親子都晚歸已成為常態,家庭訪問變得不那麼方便,親師彼此也不好意思常互相打擾。取而代之的是,親師趁著剛開學的學校日以及運動會、園遊會等學校活動互相認識;或是孩子在學校出了比較嚴重的狀況時,才有機會彼此多了解。

但在美國,卻反而開始「復刻」家庭訪問的潮流。從幼兒、學前教育到小學、中學,從民間到教育部,都有人鼓吹、甚至企業捐款,補助老師進行家庭訪問。即使擔心造成親師負擔與不便而沒有家庭訪問,也會盡力邀請家長到學校跟老師來一場一對一、儘管短到20分鐘也要進行的親師會議。

家訪有助閱讀能力、在校表現

因為有太多研究實證,家庭訪問對孩子的發展很有幫助,甚至幼兒時由社會教育機構,例如跟非營利組織合作的社工、兒童早期發展專家、社區護士等進行的家訪,也會對孩子帶來長達數年的影響。

美國在布希執政時,就由聯邦政府與州政府撥款各地進行幼兒家庭訪問計畫,歐巴馬執政時,更擴大辦理。剛出版的「家庭訪問2018年鑑」(Home Visiting Yearbook for 2018)指出,家訪的好處很多。從出生到小孩5歲之間,分3個年齡層進行3次家庭訪問,跟未接受訪問的家庭相比,能夠及早發現孩子的發展或成長環境的問題,有助於小孩的生長與心智發育,甚至比孩子在4歲時開始去上幼稚園的幫助還要大,而且好處可以持續到後來的就學階段,父母也會更積極取得較好的經濟自足條件,支持孩子的成長。

若加上包括在「孩子優先」(Child First)、「學齡前家庭教育計畫」(Home Instruction for Parents of Preschool Youngsters)、弗雷波研基金會(Flamboyan Foundation)等計畫在各地的研究,還發現家庭訪問有助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未來在校表現、語言發展、降低社交與情緒問題等好處。

家訪破除刻板印象

有更多機構鼓吹,在孩子進入學齡後,即使安排不易,老師仍應盡量到孩子家裡實地拜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發現,被家庭拜訪過的孩子,出現缺課的狀況比其他孩子低24%,缺席日數也比較低,而且閱讀能力超越該年級程度的比例較高。另外,還有其他研究發現,老師可以幫助被家庭訪問過的孩子,找到參加更多課內外活動的機會,以及降低原先的刻板印象。「父母是他們自己的孩子的專家,老師是教學的專家,我們需要在互相尊重與互信的基礎上,建立雙方的夥伴關係,」弗雷波研基金會的執行長俄古德(Kristin Ehrgood)認為,家庭訪問就是最好的橋樑。

曾獲得Toyota贊助「年度家庭教師獎」(Family Teacher of the Year)的惠特克(Kristen Whitaker)則發現,被家庭訪問過的孩子,行為不當和缺交作業的情況都改善了,「因為孩子知道我跟家長會直接聯繫,可以立刻打電話給他們。」

家訪要成功,除了老師的意願,家長的接受度是一大挑戰。住在華盛頓特區的家長凱賀,原本不想讓老師來家裡訪問,因為她覺得自己住的地方環境不好,很怕影響老師對他們的觀感。但是孩子的同學都接受了,她熬不過孩子的要求,只好勉為其難。結果她發現,老師來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提這些事,也沒有看不起她的樣子。她原以為老師會講個不停,像在說教,結果老師是在跟她聊天、討論,請教她對孩子與學校等事情的看法。之後,孩子變得更喜歡上學,她也比較關心孩子學校的事。「這些改變不是一夕發生,但是都從家庭訪問開始,」她在座談會上鼓勵家長們開放接受這件事。

國高中家長,到校跟每位老師聊20分鐘

孩子到了青春期,親師就更需要連上線,即使在都會區也要排除萬難。芝加哥北郊的華許博恩(Carleton Washburne)初中,就安排每個孩子的家長到學校跟老師進行一對一的會談,至少20分鐘,了解彼此的狀況,針對每個學生的發展因材施教。

孩子從華許博恩畢業,進到新特里爾高中後,學校更要求10年級的導師,一定要到學生家中拜訪,因為接下來幾年,他們要共同協助孩子念完高中,準備升學或就業,開啟人生的道路。除了跟導師見面,學校還安排了家長到學校跟每位科任老師單獨20分鐘的會面,讓他們了解彼此的狀況與期待,幫助每一個孩子的需要。還有老師發現,被家庭訪問過的孩子,上學都會主動坐在比較前面,跟老師有更好的互動。

老師家訪,聽比說更重要

在見面前,學校都會通知父母相關議題,讓雙方有所準備。

在加州由一群低收入家庭家長自動發起的非營利組織「親師家庭訪問」(Parent Teacher Home Visits),已經推廣到全美20幾個州,還建議了親師雙方事前的準備。

例如,老師可以先了解學校的相關規定,也先跟家長約好、先通報學校,避免臨時出現。在進行訪問時,不先預設立場,不在現場做筆記,只要專心跟孩子和家長談,了解家長對於管教孩子以及未來溝通方式的期待,甚至聽比說更重要。

對於家長,則是盡量讓老師了解孩子的成長狀況以及特殊之處,家中的教養原則與對孩子的期待,也要詢問老師跟學校的教育重心、課外活動或其他學習資源,學校處理問題行為、霸凌等事情的方式,以及建立未來的溝通管道與默契。 

延伸閱讀

黃敦晴 黃敦晴

黃敦晴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特約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