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大學失敗,不代表人生失敗

作者:曾多聞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又到了申請大學的季節。對許多高三生來說,今年夏天可能是這一生中最狂躁的一季。紐約時報總主筆弗蘭克·布魯尼(Frank Bruni)在書中鼓勵所有的青少年:「你上的大學,不代表你的未來」。

作者:曾多聞

進入頂尖大學,即使是對最優秀的高中生來說,也已經變成一場瘋狂的競賽。《紐約時報》總主筆弗蘭克·布魯尼在其2015年出版的著作《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ll Be》(暫譯,你去了哪裡,不代表你會變成誰)中,以細膩的筆觸,希望讓所有的年輕人明白:「你上的大學,對於你生命的豐盛程度,影響力比很多事情都小:你的終身伴侶,你與社區的互動,你繼承的大家庭及你自己創造的小家庭......這些比你上的大學都重要。」這些,在我們大學畢業後多年回想起來,是很清楚明白的;但在布魯尼所謂「患上申請大學焦慮症」的高中生心中,卻是難以體會的。

用「焦慮症」來形容這場狂熱是有理由的。多數常春藤盟校每年在超過4萬名申請人中錄取2000人。而且這些學校還用各種方法鼓勵更多學生提出申請。他們在社群媒體上鼓勵學生,延長申請截止日期,他們向主辦學術水準測試(SAT)及美國大學入學測驗(ACT)的公司購買高分學生名單,然後聯絡這些學生,邀請他們申請。布魯尼寫道:「頂尖大學燃起學生的渴望,然後又阻撓它;給予學生希望,然後又擊碎它。」

大學激化選才競爭,自抬身價

為什麼呢?這並不是因為頂尖大學熱心尋找「更優秀」的學生--有那麼多優秀的學生都申請不上,他們到底還要多優秀的學生?而是因為,頂尖大學彼此之間也瘋狂的為聲望而競爭,而選才的過程愈激烈,學校的聲望就愈高;錄取率愈低,學校的名氣就愈大。頂尖大學對於《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年度權威大學排名又愛又恨,布魯尼寫道:「在這種氛圍中,拒絕愈多優秀的年輕人,似乎就代表這所大學更優秀。」

布魯尼在書中特別勸諫積極想在申請學校這一關勝出的年輕人們。他舉了幾個瘋狂的例子:比方說,有個女生為了展示自己看待學業認真的程度,在申請學校的自傳中寫道,曾為了不願縮短與法文老師冗長的對話,尿在自己的褲子上。有個男生為了表示自己不會輕易受挫,在自傳中描述他反擊嘲笑他生殖器很小的同學。有些孩子為了吸引入學委員的注意,做得太誇張。

這本書是專為那些想要進入頂尖大學、卻未能如願以償的學生與家長寫的。申請大學的成敗,不代表人生的成敗。把申請大學的成敗視為人生的成敗,才是真正毀了一個好孩子。

 

延伸閱讀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