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薩提爾化解教學中的困難:處理學生的問題前,老師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內在

在學思達工作坊,我經常詢問現場老師一個問題。「假使你在上課時興奮無比的解說著,結果看到一個學生伏在桌上睡著了。你會感到喜悅的請舉手?」─通常沒有一位老師會舉手。但當他換個方式詢問:「你會有一點點難過的請舉手?」 ── 通常,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老師舉手。換...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當老師上課的時候,有學生趴在桌上睡覺,身為老師會有什麼情緒?失望、憤怒、難過?張輝誠破解老師們教學現場心目中的「冰山」,老師們心裡想的是⋯⋯

● 繼《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後,再次敲開冰山,啟動內心最深刻的連結

在學思達工作坊,我經常詢問現場老師一個問題。「假使你在上課時興奮無比的解說著,結果看到一個學生伏在桌上睡著了。你會感到喜悅的請舉手?」─通常沒有一位老師會舉手。但當他換個方式詢問:「你會有一點點難過的請舉手?」

── 通常,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老師舉手。換句話說,上課時才一個學生睡著,在一瞬間幾乎老師所有正面情緒都消失無蹤,而且超過一半會浮出負面感受,而運用薩提爾的冰山模式,可以幫助教師面對這樣的問題。

進入學思達五步驟流程:自學→思考→討論→表達→統整。

當然,要順利運轉五步驟,並非易事,必須取決於很多因素,例如:學生端的自學習慣與能力、受過填鴨教學時間的長短、學生的各種能力(討論、發表、合作);以及老師端的學思達觀念的確立與否、流程的清晰度、講義的製作良窳、主持能力、專業學術素養等等。

── 若是學生沒有足夠的能力,也沒有關係,意味著老師必須從頭開始教起學生,起始點比較辛苦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想要讓學思達老師聚集在一起開設學思達專班,這樣訓練起學生就事半功倍,一個老師訓練好了,同一班的其他老師就不需要再另外訓練了);若是老師沒有足夠的能力,也沒有關係,先從小幅度、時間較短的方式開始進入學思達,慢慢熟悉,熟而生巧,最後再進入完整的學思達。

然而,當老師進入學思達五步驟流程,很快就會遭遇到學生出現以下反應:不自學、不思考、不討論、聊天、發呆、做其他事、滑手機、睡覺等等。遇到這種情況時,老師該怎麼辦呢?我認為,老師必須面對學生的真實狀況並進行處理,但在處理學生的問題之前,老師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內在。

── 這是怎麼說呢?

一座冰山 V.S 三十座冰山

容我先岔開主題,我自從認識李崇建老師之後,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用美國心理諮商學家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的冰山圖來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同時也用冰山圖來做為與其他老師討論教學時的共同語言,幫助老師進行自我內在察覺,以及如何進行有意識的師生對話。

薩提爾女士以冰山圖做為人的內在隱喻──用浮露於水平面上的冰山,比喻人表現於外的外顯行為;用水平面底下的巨大冰山塊,譬喻隱而未顯的人的內在心理狀態。換句話說,每一位老師都是一座冰山,能夠讓他人看見的外顯部分,只有表現出來的一小部分行為(包括表情、姿態、言語、動作等等)。而且每一個學生也各都是一座冰山,如果老師面對三十個學生,那就是老師這一座冰山面對學生共三十座冰山。

我在學思達工作坊經常以一個真實情境來解釋薩提爾的冰山圖。這個情境是這樣:假使當一位老師在上課時興奮無比的解說著,結果忽然看到一個學生不支倒地、伏在桌上睡著了。

這時請您誠實面對自己,捫心自問:「如果你剛好是這位任課老師,當看到學生睡著時,你會感到喜悅的請舉手?會感到興奮的請舉手?會感到成就感的請舉手?」

── 答案幾乎都是一致的,沒有一位老師會舉手。

好,我們再想一想,當你上課時看見一位學生睡著了,請問:「你會有一點點難過的請舉手?有一點點失望的請舉手?有一點點沮喪的請舉手?有一點點挫折感的請舉手?」

── 通常,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老師舉手。

換句話說,上課時才一個學生睡著,在一瞬間幾乎老師所有正面情緒都消失無蹤,而且超過一半會浮出負面感受。

也就是說,當課堂上出現學生睡著的外顯行為時,很快就會牽動老師內在冰山下的第一層──「感受」。感受就是情緒,情緒有很多,喜怒哀樂諸般情緒,可以劃分的非常細膩,重點在於老師能不能察覺、關注、甚至接納自己的情緒狀態。

如果老師還不能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很可能就會開始直接應對,從冰山圖來看,假設老師看到學生上課睡覺的外顯行為,自己內心懷抱著一些負面情緒,結果馬上就要開始應對,而且這些應對方式大多是後天學得的慣性反應,正如薩提爾提到的最常見的四種應對方式:

第一種是「指責」。這也是大多老師最常採用的應對方式,因為老師相對於學生,權力大,位階高,口氣也就不會太客氣,何況心裡還有負面情緒,也許刻意壓抑著怒氣,伸長手指著睡覺同學,語帶指責:「怎麼睡著了?醒醒!」

第二種是「討好」。少數老師會採用這樣的方式,語氣過度溫和:「同學,不要再睡囉,醒一醒囉,快下課了,再忍耐一下。」

第三種是「超理智」。對著學生大談道理,例如:「同學不要再睡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的生命有限,上課不能睡覺……。」

第四種則是「打岔」。老師完全忽視學生睡覺現實,根本不處理,當作沒看到。我們從小到大遭遇過朋友發動的冷戰,或我們主動對親友發動冷戰,都是「打岔」的一種。

這四種就是薩提爾認為人常見的四種求生存應對姿態,人們在什麼樣的位置、情境,就會依循著自己的習慣採取應對姿態。老師對學生、對自己的小孩很可能經常出現指責、面對校長又可能出現討好或超理智、面對家長可能出現超理智(背對家長又可能變成指責)、面對棘手的同事關係可能就選擇打岔。

── 什麼樣的狀況就有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應對姿態。

但是薩提爾認為,最好的應對姿態是第五種:「一致性」。意思是,內在和外在保有一致性。

內外和諧一致,可能不容易懂;但是內外不一致,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我們看一個人聲嘶力竭、面紅耳赤地說:「你不要再講了,我告訴你,我已經完全沒有在生氣了!」這是典型的內在與外在不一致。還有一種,我覺得應該也很常見,就是內外並不對等,好比說,父母對著小孩什麼都講了、都罵了,就是不告訴小孩,爸爸這樣做、媽媽這樣說,都是因為爸爸媽媽擔心、害怕,還有愛小孩。

薩提爾認為人最好的應對方式是「一致性」,內在與外在和諧一致,用很平和、穩定的語調和聲音,把內心的想法直接講出來,不帶著討好、也不帶著指責,沒有超理智、也沒有打岔。如果老師學會了這樣的應對方式,和學生的溝通和對話就會進入很迷人的狀態。(關於「一致性的應對姿態」可以上網觀看李崇建老師演講影片的聲音和姿態,以及對話示範,比較容易知道何謂「一致性」。)

老師若能察覺自我「感受」之後,不急著馬上採用應對姿態,才比較有可能進入冰山底下更深的「觀點」、「期待」和「渴望」。如果老師連自己的的情緒都沒辦法察覺的話,自己難以穩定下來,就更難能夠察覺學生內在的感受?所以老師第一步要做的事情,並不是處理學生的問題,而是察覺自我的內在感受。

李崇建老師提醒大家,記得深呼吸,停頓,靜靜察覺內心情緒狀態、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後開始轉化情緒,穩定自己之後,轉為欣賞自己,自己再給自己力量。其過程如下:

覺察:我「感覺」自己有一點兒生氣、沮喪、挫折。(停頓十秒)

承認:我「承認」自己是生氣、沮喪、挫折的。(停頓十秒)

允許: 我「允許」而且「接納」自己感到生氣、沮喪、挫折。(停頓十秒,甚至更長時間。然後做五次深呼吸,感覺呼吸從鼻腔進,從鼻腔出)

轉化、欣賞自己:告訴自己,即使我感到生氣、沮喪、挫折,我依然面對學生的問題,我依然這樣努力不放棄,我很「欣賞」這樣勇敢的自己、這樣認真的自己。

也就是說,老師在課堂上遇到任何問題,第一件事永遠都是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後,才能繼續深入自己的內在,去察覺「感受」下面更深一層「觀點」。

教師自身的觀點、期待與渴望

為什麼上課時學生睡著,老師會很快浮出負面感受?原因通常要挖掘老師心中既定的「觀點」,那就是──學生上課就應該醒著,醒著代表上課認真,一旦學生睡著,就意味著學生不認真。學生睡著了,就違背了老師既有的「觀點」,老師自然會浮出負面的情緒。反過來說,如果老師的「觀點」是:「學生上課愛聽不聽是學生自己的事,我管不著。」這樣如果學生上課睡覺,這樣的老師大概不會浮出任何負面感受。

「觀點」再往下一層就是「期待」。薩提爾將「期待」分成三類:對自己的期待、對他人的期待以及他人對自己的期待。移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時,就變成老師對自己有期待,老師對學生有期待,他人對老師有期待。「老師對自己的期待」就是,我備課這麼認真、教學年資這麼豐富、口才這麼好、教過那麼多傑出學生,我期待我自己的良好表現能夠讓學生都炯炯有神上課。

而「老師對學生的期待」就是,學生上課應該要全心全意投入、用專注的眼神來回饋給老師。還有「他人對我的期待」,如果校長、主任等一下走過去巡堂,他們看到有學生睡著,他們會怎樣評論我?

── 於是一個學生睡著之後,老師的期待全部落空,自然就會浮出負面的感受。(所以面對一個充滿情緒或是抱怨連連的學生,通常他們釋放的訊息就是「內在期待落空」、「期待沒有被滿足」,老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核對出學生的期待。)

冰山圖中的「期望」底下,還有「渴望」。薩提爾歸納出每個人都有內心最深的共同渴望,渴望被愛、渴望自己是可愛的、渴望自己被接納、被認可、渴望自己是有意義、有價值,渴望自己是自由的。但是課堂上學生一睡著,老師很快就感覺到學生並不接納老師、不認可老師,老師不被學生愛(老師會想:如果學生真心敬愛老師,是不可能會倒下去睡覺)、老師不覺得自己可愛了、老師突然覺得自己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而且老師是不自由的(老師被迫要處理學生睡著的問題)。

── 學生上課一睡著,沒想到會從最深的內在地方,深深地傷害了老師。

演講時,我經常舉一個實例來示範,「觀點」一旦改變,「感受」和「期待」都會跟著改變。

四年多前,我開始隨時開放教室,當時我號稱:「沒有一節課不是高效益、高品質,而且沒有一個學生會睡著。」一年過去了,風風火火,確實成功做到。但是一年之後,忽然有一天來了一百多位觀課老師,整間教室的空缺處坐滿觀課老師,教室擠不下還擠到外面的走廊上。上課上到一半,結果有一個學生趴在桌上睡著了,我當時見狀,怒火中燒!但是太多觀課老師,我不能發作(這也是我認為開放教室的好處,老師不能情緒失控,也不能對學生進行言語暴力),只能壓抑著怒火,走到這位學生的旁邊,指責地問:「為什麼睡著了?」結果學生抬起病懨懨的臉,說:「老師對不起,我經痛。」

重點來了,我會問之前看到學生睡著會有負面感受的老師,如果知道學生趴下去睡著是因為經痛,還會生氣、難過、沮喪嗎?所有的人都不會舉手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因為老師的「觀點」改變了,「感受」和「期待」也跟著改變。

所以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出在老師困在自己的內在(困在自己的感受、觀點和期待),困在自己的應對姿態(內外不一致,而且如果是單向講述,還要被迫停止上課,壓力也就更巨大),而忽略了學生的內在(學生也有自己的感受、觀點和期待)。

所以當老師要開始和學生對話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穩定老師自己內在(察覺、承認、轉化自己的感受,核對自己的觀點與期待),老師自己穩定之後,接下來就是逐一核對學生的內在(核對學生的行為、感受、觀點、期待),用內外和諧一致的應對姿態,連結學生內心最深的渴望(愛、被愛、被接納、被認可、有意義、有價值、自由),這樣就能點燃學生內在最深的生命力,老師和學生都能在平和的學習狀態中不斷相互滋養著、相互成長著。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學思達增能: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博客來親子天下shopping金石堂誠品讀冊生活

 

延伸閱讀

張輝誠(犬馬) 張輝誠(犬馬)

學思達教學法創始人

「學思達教學法」創始人。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2013年9月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是臺灣教育圈「隨時開放教室」第一人。創臉書「學思達教學社群」、「學思達教學分享平台」(ShareClass),打破校際藩籬,共享學思達教學講義。同時組建八十餘位學思達核心講師群團隊,在全台各地辦理演講、工作坊,分享學思達教學法,並受邀到世界各地分享,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