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教給下一代哪一種邏輯表達力?

離開表達營後,我趕快傳訊息向合作的主任道歉,因為在閉幕講評時,我對學生講了許多「狠話」:「你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在形塑自己,今天你的表達,對得起自己嗎?」 因為當晚我百思不得其解,學員怎麼可能前一句是:「睡眠充足才能有效率的學習」下一句接:「所以我們支...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從邏輯力到表達力,結合108課綱,最給力的素養提升計劃 > > >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但是更困難的挑戰是,如何輸入關鍵字找資料?輸入關鍵字後,怎麼判斷哪些訊息是需要的?哪些是可信賴的?沒有選擇題以後,要怎麼用事實論述和創造?台灣教育需要重新打造思考和邏輯的訓練。

「不好意思,我就是講不出鼓勵的好話,有點擔心學生被我嚇壞了……」

離開表達營後,我趕快傳訊息向合作的主任道歉,因為在閉幕講評時,我對學生講了許多「狠話」:「你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在形塑自己,今天你的表達,對得起自己嗎?」

因為當晚我百思不得其解,學員怎麼可能前一句是:「睡眠充足才能有效率的學習」下一句接:「所以我們支持7:30早自習,而非8點到校。」

或是引用了文獻「為了用紙,人類已濫墾太多的森林」,結論卻是「我們不應使用再生紙。」

網路時代,更需要邏輯思辨力

像這樣邏輯不通,前後不呼應的推論,幾乎每一組都有出現,但這次參與超過一百名學員,多是名校學生。「台灣的邏輯教育發生了甚麼問題?」我百思,卻不得其解。

回校後,我趕緊抓住學員,詢問問題所在,得到許多令人不敢置信的回應:

「我們不知如何輸入關鍵字查詢。」

「輸入關鍵字後,我們不知那些訊息是需要的。」

「不知那些網路資訊可以信賴。」

「我們選擇題寫習慣了,論述對我們來說,難度很高。」

然而,107年學測考招,國文科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獨立施測,在80分鐘之內要寫完「理性評論」和「感性抒情」兩篇引導式作文。每一題分配40分鐘,閱讀審題與構思需要10分鐘,剩下30分鐘要完整寫完一篇550字以上的A級作文,等於一分鐘要寫出20個字,這需要非常強的論述能力。

大考中心如此急於改革,是因為發現世界各國的寫作考試,非常重視邏輯論述。例如美國自2016年3月開始, SAT改考「以證據為基礎的閱讀與寫作」(the Evidence-Based Reading and Writing);當然,還有國人最近常談論的法國高中會考(Bac)的哲學試題,一次考四小時,考的是基於批判性思考的論述能力。

然而長期旅居法國的羅惠珍在去年出版的《哲學的力量》一書中,卻寫出:「太晚了,推廣高中哲學教育得從國小紮根…法國的小學和中學教育,幾乎是為高三的哲學課做準備。台灣現行的中小學教育,還沒有這種條件。」

台灣學生常見的10種邏輯謬誤

真的太晚了嗎?真的不能在各個學制,都做扎根的準備嗎?若要做紮根的準備,要上甚麼教材?要如何融入現有的課程?有哪些可以參考的指標嗎?

好友樟湖國中小陳清圳校長,在長期關注學生的邏輯表達後,於日前整理了台灣學生常犯的十種錯誤,與筆者在現場的觀察非常一致,建議可以先供國人當作檢驗指標:

第一點是「以點窺面」:有些訊息並不是全面的。例如:一件事情發生,當事人只PO對他有利的部分,省略其他的情境,對於事實的掌握,容易陷入誤判的情形,否則傷人以後就後悔莫及。

然而大考中心107「國寫參考卷三」的第一題,卻很不幸的將學生引向這樣的思考。這一題改寫自2015年3月法新社新聞,當時法國法院以「持有偷竊贓物」罪名判定擁有271 幅「畢卡索遺作」蓋內克敗訴,而且判蓋內克緩刑 2 年。本題整理兩造的各說各話,要考生在「友情何價──曠世大畫家對工人朋友的慷慨餽贈」與 「精心計畫的騙局──畢卡索失竊畫作重現江湖」兩題中選擇一題書寫,並說明觀點與感想。

這樣的論述將產生標準的「以點窺面」的邏輯錯誤,如同陳清圳校長所言的:「(採用)對他(己)有利的部分,省略其他(對己不力)的情境。」

君不見今日台灣媒體只刊登「選擇性的事實」,也就是「事實+事實」可以累積出「錯誤的結論」,甚至產生「傷害與分裂族群的偏見」。

單單這一項台灣人習以為常的邏輯錯誤,就造成了台灣在「反核」、「廢死」、「多元成家」、與「國家認同」等重大議題上的各說各話,或是無法溝通。

這個題目若出成文學性的「小說創造」,讓學生用想像力去填補歷史的空白,是一個極有創意的題目,但若出成「單一論點的論說文」,就是一種邏輯不清的「詭辯」反教育。

清圳校長提出的其他邏輯表達謬誤尚包括:

二、概念模糊:有些訊息,不知所云,常常把幾個不同的概念湊在一起。

三、角度與價值觀不同:許多人會想表達意見或評論,但是角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意見,這種狀況有時會造成當事人過度的壓力,進而往負面發展,如果評論是要釐清事實,或者解決問題,那時間點的掌握與評論的尺度拿捏需要注意。

四、結果否定過程:有些事情過程會重於結果。因此,如果只講結果,容易讓事情的意義不見了。

五、頭尾不呼應:這是邏輯不通,前後無法呼應。

六、斷章取義:因為偏好,有些人只聽他想聽的,或者只喜歡某部分,於是就擷取某片段,然後變成另一種意思。

七、前提為假:就是假消息,但是過程夾雜一些真實的情境,當然結果不可能為真。如果背後是有攻擊的訊息,那就更複雜。

八、加油添醋:本來一件事具題描述即可,但是如果把事實誇大,例如數量增加,危險增加,很容易背離本質。

九、主觀情緒文字:科學描述或者客觀文字,這是需要訓練的。有時我們會加進自己主觀意見或情緒性字眼,這樣會出現判斷混亂。

十、錯誤引用典故:引經據典錯誤,造成舉例不當,這通常出現在評論上。

個人淺見,覺得應用清圳校長的指標時,第一、三、六點可合為「主觀利己的積是成非」一點;第四、五點可融為「前後邏輯不呼應」一點;第八、九點可結為「主觀誇大」一點;第七、十點可結為「前提為假」一點;加上第二點,濃縮為總共五點,可供老師檢視學生作文、辯論、小論文、或是PBL發表時的邏輯標準。

作家高爾基曾說:「我們的青年是一種正在不斷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他們的使命,是根據歷史的邏輯來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而這歷史的邏輯需要教育者專業的引導。我們已看到國民因為缺乏邏輯素養的表述與內涵,已經造成能源政策20年的空轉,甚至是「親者痛,仇者快」的族群分裂。

或許如羅惠珍所言,許多現在的改革,都「太晚了」,但這不表示我們不能在現在及時出發。如同日本文部科學省鑑於「邏輯表達力」是二十一世紀的關鍵競爭力,但選擇題無法考查考生的「表達能力」,所以規劃於2020年開始導入簡答題或小作文,再於2024年起,引入長篇「記述式問題」。

只要所有的教學者願意在自己課堂的評量加大論述比重,並幫助學生內化邏輯指標,或許不用到2024年,下一代的邏輯表達力已可大幅提升。

這個冬天的表達營,心痛地結束了,但以後仍會辦下去。期待來年的冬天,我可以在閉幕時講出「春暖花開的好話」:「同學們,你們好樣的,你們不主觀利己,而且邏輯清晰,樂於溝通。未來你們一定能減少對立,泯除仇恨,國家交到你們手上,一定邏輯正確,沒問題!」

 

延伸閱讀:蔡淇華《青春微素養》36個通往更理想自己的基本功,給青少年的全方位生涯指南!

延伸閱讀

蔡淇華 蔡淇華

蔡淇華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現任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曾獲臺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教育部師鐸獎、星雲教育獎。出版多本暢銷著作:《青春動力學》、《青春微素養》、《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有種,請坐第一排》、《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