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分頭走,除了安撫之外,然後呢?

小學現場的老師,下課並不能真正下課,因為小朋友最真實的人性往往就在下課時間浮現。這次分享的案例是如何避免班級內同學的失和演變成惡鬥或霸凌,以下將引導學生思考的對話做記錄,也歡迎給予指教。 A與B本來極為友好,後來因為意見不和,互不理睬對方。道不同不相為...

▲ 天下資料

▲ 天下資料

小學現場的老師,下課並不能真正下課,因為小朋友最真實的人性往往就在下課時間浮現。這次分享的案例是如何避免班級內同學的失和演變成惡鬥或霸凌,以下將引導學生思考的對話做記錄,也歡迎給予指教。

A與B本來極為友好,後來因為意見不和,互不理睬對方。道不同不相為謀以後,A逐漸打入同班級C和D的友誼圈,B則向外發展找以前的朋友。接下來的幾天,A和B開始找機會來跟我告對方的狀,諸如吃東西掉到地上等大大小小的事件。某一日,C正在協助老師做初步的作業批改,A也在旁邊幫忙圈出錯誤,改了幾本後,恰好改到B的本子,突然C大叫:「你不要畫那麼大力啦!」我瞬間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推測是A藉著改作業畫得大力一點,對B進行報復。於是我停下手邊工作,請A同學過來跟我聊聊天......確認A真的沒有要跟B和好的意思後,我問A剛剛改作業發生了什麼事嗎?A眼睛往地上看了一下,沒有回答。我直接問,你覺得你剛剛對B做的事,有讓你得到什麼好處嗎?A平常口齒伶俐,這時候停頓了一下,回答沒有。

「現在老師跟你說的事情,我一樣也會告訴B,不是只針對你而已,希望你聽聽看。」

「好。」

「朋友本來就會有新的來舊的去,如果意見不合,無法再當最好的朋友,老師尊重你們彼此的決定,不會勉強你們還是要一起玩。但是,分頭走了以後,彼此還是要給予基本的禮貌和尊重,其他的東西,例如你剛剛改作業想要做的事情,那個是多的,不用給他。」

A用似懂非懂的表情看著我。

「如果今天C和D發現你在背後報復B,他們有可能不敢真心跟你做朋友。他們會擔心,現在跟你很好,會不會以後不好了,你就反過來對他們不好,就像你對B做的事情一樣。那你覺得你做的事情有讓你得到什麼好處嗎?」

A搖搖頭。

「不說C和D,如果班上其他人也知道你是這樣的人,他們會怎麼看待你?你有沒有覺得你損失了更多東西?也許報復B好像有一種贏了的感覺,但是會不會同時損失了更多?你想要這種結果嗎?B如果也在別的地方故意找你麻煩,你們兩個互相為難,傷害對方,雖然你讓B日子不好過,但是你不也讓自己不好過嗎?當不成最好的朋友,但也不用互相找麻煩,對吧?」

「對。」

「風度是你自己的,雖然不再是那麼要好的朋友,但也不能沒了自己的格調,多餘的那些動作,把它省下來,你應該知道我說的多餘的是指什麼。然後好好珍惜現在這段友誼,盡量不要樹敵,可以嗎?」

「可以。」A邊點頭邊回答。

回顧了一下當下處理的方法,首先以聊天的方式開啟話題,避免學生認為老師要責怪他。以不強迫的方式鬆懈學生戒心,進一步達到理念的傳達。再來讓學生知道背地裡的行為老師其實都有掌握,但是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不貼標籤。雖然A生行為是在背後搞小動作,有許多負面用詞可以形容,但在對話過程中並不說破,讓A生羞愧之餘仍保有面子,願意更進一步聽下去。接下來引導學生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用同理心設想其他人的處境。小學生有時欠缺使用他人角度看待事情的能力,改善自我中心是需要練習的,人與人相處的基本份際有時候需經由他人提示或角色扮演的戲劇遊戲才能較容易感同身受。最後請學生思考自己的後續行為是否真的為自己帶來實質的利益,以切身相關的問題提點較能引起當事人的共鳴。

後來雖然A和B依然回不去最友好的狀態,但氣氛平靜多了,不會再來無意義的跟老師告對方的狀或起紛爭了。很慶幸小朋友們學會放下對立和仇恨,當不了一國的,至少不要再製造更多紛爭,像社會新聞的尋仇事件一般令人不勝唏噓。

小朋友該如何面對與朋友分頭走的課題,其實是需要大人做正向引導的,小朋友不可能一生下來就能成熟的處理同儕關係。因此當面對做出報復行動的A,即使有成堆的作業或通知單要處理,仍是要心平氣和的引導,讓A與B彼此不再傷害對方,也不再被傷害。學生間的動態及氣氛不容忽視,因為若擱置不理,事情可能會演變成班上分派系,就像大人世界裡的互相杯葛,難以團結一致好好做事。

延伸關鍵字:ORID對話模式

沈茉 沈茉

沈茉

台北市中正區國語實小其他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