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孩子天賦,最常問的6個問題

父母及教師在尋找、面對孩子天賦時,經常會面臨許多問題,以下綜整多元智能理論創始者加德納的重要概念,並邀請親職專家群,為這些疑惑提供思考方向。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Q1:每個孩子的天賦不同,該如何善用孩子強項、補其弱項?

多元智能強調用孩子的優勢能力,找到進入學習的路徑,幫助孩子學習。父母要先知道孩子的強項智能,才找得到「補弱」的方式。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舉例,自己的小女兒肢體靈活,對身體的掌握能力很強。但小時候學習定不下來,學英文單字時,她就帶著女兒用身體記單字:「你會用身體比個A嗎?」只見女兒跨開與肩同寬的腳步,把頭彎下去,一隻手放在兩腳中間做出一個A,母女倆就這樣透過身體活動把英文字母一個一個「玩出來」。

楊俐容也碰過語文智能差、但邏輯數學智能強的孩子,在記國字時,會透過有邏輯的事件幫忙,如用「吃一口土就『吐』了,吃兩口就『哇』哭了」的方式把國字記住。

用強項智能來補弱項智能的妙方

一、語文智能弱

  • 如果孩子有強的音樂智能,可讓他唸打油詩,因為它是一種融合聲音與文字的遊戲。
  • 讓人際智能強的孩子聊一聊他閱讀的內容。
  • 鼓勵內省智能強的孩子寫日記。

二、邏輯數學智能弱

  • 如果孩子有強的肢體運動智能,可以讓他透過擲骰子、排紙牌、計步器等具體物體的操作來學數學。

三、空間智能弱

  • 如果孩子有強的語文智能,可以讓他在創作時描述出主角的穿著或是居住空間。
  • 鼓勵音樂智能強的孩子在傾聽喜歡的音樂時,閉上眼睛注意腦中出現的顏色、形狀或感覺。

四、博物智能弱

  • 如果孩子有強的空間智能,可建議他利用自然的落葉、果實創作。
  • 與音樂智能佳的孩子一起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如風聲、鳥鳴等。

五、肢體運動智能弱

  • 如果孩子有強的語文智能,可讓他試著演出文學作品。
  • 讓人際智能強的孩子參與需要團隊合作的運動,如籃球、足球或排球等。

六、音樂智能弱

  • 如果孩子有強的語文智能,可引導他傾聽歌詞,注意歌詞和音樂如何搭配。
  • 鼓勵邏輯數學智能強的孩子找出音樂中的數學,尋找樂曲中重複的模式,並注意它們如何構成一首樂曲。

七、內省智能弱

  • 如果孩子有強的肢體運動智能,建議他多嘗試個人性的運動,為自己設定體能目標,並在練習時想想他對生活重要事物的感覺。

八、人際智能弱

  • 如果孩子邏輯數學智能強,可建議他找朋友一起解題或是進行科學實驗。
  • 鼓勵肢體運動智能佳的孩子加入運動社團。

Q2:如果孩子的優勢智能不是主流學科,該怎麼辦?

「是否該讓孩子放心發展天賦?」思考這個問題時,要考慮孩子的年紀。

年齡愈小的孩子,愈需多方試探、接觸,把多元智能的不同面向當成檢核點,問問自己:孩子在這些不同的領域上,接觸得夠廣泛嗎?或許你會在過程中,看見孩子能力的轉換和成長。上個月你以為的弱項,可能因為他發展到一個程度,或換了合適的教學法後便突飛猛進。

到了中學以後,的確可以根據能力或興趣選擇生涯,但親子要多一點討論。基本上,協助孩子找到他的「能力之島」,讓他感受到自己能學、可以持續進步的價值感,會比走主流的路更重要。更何況,未來有六成的工作是現在沒有的,等孩子長大後,未來世界的「主流」是什麼,實在無法想像,千萬不要自我設限。

Q3:老師可以怎麼做,發掘學生的天賦?

多元智能理論創始者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建議,老師若真心想深入了解自己的學生,有2個方法:

第一,剛接到新班級的老師,在開學頭兩週,可以安排2~3次戶外教學,帶學生去參觀兒童博物館、美術館或多元遊戲空間,老師從旁仔細觀察每個學生,這麼做可彌補單純在學校與學生互動的不足,並進一步發現學生在其他場域的表現。

第二,老師可以分別發3份簡易問卷給學生、家長、上一任班導師填寫,問卷的內容主要是針對該學生的強項與弱項進行描述。如果老師收回的3份問卷,不論是學生自評、家長觀察,和上一任班導師對於學生強、弱項的評語都差不多,那麼老師就能稍微放心,這樣的資料絕對比單方面的自評更有參考價值。

在教學上,老師除了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帶領外,也應該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幫助他們檢視自己的理解與吸收,讓孩子即使是在不熟悉的情境上,也能把所學用出來。

這件事,在過去或許只在有資源的家庭才可能做到,但現在隨著數位工具的普及,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客製化教育。若教師能保持開放的心,勇於接觸、了解數位科技的利弊得失,就有機會朝適性化教學之路更邁前一步。

Q4:智能到底是天生還是後天的?我可以協助到什麼程度?

在多元智能理論中,每項智能受先天、後天的影響不同。有些智能先天成分大,像是肢體運動、音樂、語文、邏輯數學、空間等;也有些智能後天可努力的空間較多,如人際、內省等。一個人能否安身立命、感到幸福,關鍵在於「內省與人際智能」,這是多元智能中受後天教育影響最大的2項;至於博物智能則是綜合了許多能力,先天與後天的成分各半。

要提醒師長的是,所有研究均顯示:智能與成功的相關性,在20歲之後會下降,但毅力、態度等性格的影響力則會提高。

所以20歲以前,即使孩子在某些智能面向的表現很弱,但我們還是應該培養他毅力、負責等態度、培養自我監控的能力,因為這些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Q5:我覺得孩子沒有特別突出的天賦,怎麼辦?

「平凡」也許是事實,多數人都位於常態分配的中間區域,不特別糟糕、也談不上卓越。每個人的智能都是「不同比例的綜合體」,都是獨特的。很多人的最優勢智能沒有好到成為該領域頂尖,但是當他加上第二、第三優勢能力,仍能有很棒的發揮。

真實的職業世界裡,很少有任何工作是「只需要一種智能」就做得好的。

基因或許就決定了孩子是不是天才,但是基於對孩子的愛,我們可以做的是:看見他「相對好」的天生能力,協助他找興趣,發展學習方法、自律、時間管理等重要的自我監控能力。

父母也要反省,是否真的從小提供足夠的環境讓孩子探索,並且欣賞、支持。蓉蓉小時候很喜歡唱歌、跳舞,某年母親節,她找了弟弟、妹妹表演吹笛子、唱歌、跳舞,還做了節目表,邀請媽媽、阿姨來觀賞她精心策劃的母親節活動,活動還沒結束,媽媽竟冷冷的對她說:「你那麼愛表演,我送你去馬戲團好了!」台南大學附小教師溫美玉認為,只要從小廣泛讓孩子接觸各種不同的領域,都可以看見他能力較好、興趣較高的部分。

溫美玉看過許多被期待從醫的孩子,從小父母就主觀認定什麼才是「好的」能力與興趣,沒有給孩子探索的空間,長大後又抱怨孩子「每一科都差不多,也沒有什麼喜歡的」。追根究柢,她認為源頭在於家長並未平等看待孩子的不同能力或興趣。

Q6:孩子有明顯的弱項,我真的該放手嗎?什麼狀況下才要放?要放到什麼程度?

可以「放下」,但請不要「放棄」。

如果弱項是學校強調的學科,會涉及孩子的信心,請不要完全放棄、放任不管。父母可以選擇放下,將這一科的學習期待降低,如鼓勵孩子只要學會基本概念即可;親子相處上,則可與孩子一起制訂「可達成」的目標,透過「跟自己較勁」的進步過程,也是練就「堅持度」、提升「自信心」的契機。

父母也要回頭檢視自己焦慮來源。當孩子數學不好讓你很擔心時,你要問自己:「他數學好要做什麼?數學不好會如何?」也別讓焦慮無止盡擴大延伸,如數學不好就開始想像考不上好大學、上不了好科系等。

更重要的是,回到多元智能核心概念:如果這是他的弱項,把期待放低;看見他的強項,試著用強項帶動他弱項的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稱讚他的付出與努力,像是專注、用心、進步等,不要被先天能力局限住。(原文刊於2015-04《親子天下》第66期,於2017-10更新)

延伸閱讀

張瀞文 張瀞文

張瀞文

前親子天下記者

前親子天下記者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