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達隨時開放教室,讓世界走進來

我在鄉下讀國中一年級時(1986年),公民課老師不知何故必須舉辦一場公開課,校外老師會來觀課,公民老師很緊張,如臨大敵,前前後後大約彩排了一個月,連老師上課提問,哪些同學負責舉手都已經安排好了,當然,連回答內容也都經過老師精心調整與修訂。我也被刻意安排演出...

一、為什麼老師會封閉教室?

(一)教學現場缺少開放教室的習慣和風氣

我在鄉下讀國中一年級時(1986年),公民課老師不知何故必須舉辦一場公開課,校外老師會來觀課,公民老師很緊張,如臨大敵,前前後後大約彩排了一個月,連老師上課提問,哪些同學負責舉手都已經安排好了,當然,連回答內容也都經過老師精心調整與修訂。我也被刻意安排演出一場短劇,內容是一位挑夫買彩卷,中了頭獎,很興奮,怕彩卷丟失,刻意藏進每日挑運貨物的扁擔隙縫中,這一天終於要去領獎,路過江邊,挑夫心想,從此之後再也不需要這樣辛苦挑運東西了,一時心血來潮,竟將扁擔投入江心。到了兌換站,這才發現彩卷藏在扁擔之中,懊惱不已。我扮演的角色正是那位挑夫,那天應該演得還不錯,上課也上得精采,觀課老師似乎也很滿意,該笑的時候都跟著一起笑,可說是賓主盡歡。──但公開課結束後,我們又回到常態,教室照樣封閉,老師照樣填鴨,上課不再有問答,也沒有戲可以演了,平淡無奇。

這件事,放在我心裡好久好久,我現在幾乎完全忘光了國中公民老師三年上課教些甚麼,但我卻清楚記得當天演戲的每一個細節(這就是我常說的,動手做的教學成效高達75%)。這件事也讓我見識到公開課不能說的秘密,那只是表演,不是真正的教學現場、真正的教學常態。

讓我們再回到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老師會將教室封閉起來?

我的觀察是,台灣教育現場缺少「開放教室」的風氣,因此讓封閉教室的習慣變成一種超穩定的常態。若談到開放,頂多走向一次或數次性的「示範公開課」(無論是被強迫或志願),示範公開課當然不會全都作秀或造假,一定也有貨真價實的教學。但問題來了,一次性的開放教室真的很難說服人、使人信服,如果這堂公開示範課如此精彩,那麼可以複製到每一堂課嗎(是否可長期持續)?每一堂課都還能這麼精彩嗎?這些提問,都是一次或數次示範公開課示範老師必須面對的挑戰與質疑。

現在再把問題拉回來,能夠進行示範公開課的老師畢竟是少數老師,回到大部分的老師身上,為什麼老師們會封閉教室?

我認為有兩個核心因素,一是「風氣使然」,大家都習慣封閉教室,封閉教室就變成再正常不過的事,反倒是開放教室會變成特立獨行、標新立異,奇怪之舉。──這也是我一直覺得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帶給台灣最寶貴的影響,佐藤學認為:「即使一個公立學校老師教學非常精采,只要關上大門,孩子就被私有化,教室被私有化,學校被私有化。」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同時也點出了台灣教育現場最大的困境,教室封閉、學校封閉,不論公私立的的學校,都被私有化了,不再屬於公有,公共,共享的社會資源。

第二個原因很可能就是:老師之間的教學方式大同小異。

(二)老師們教學方式大多採用單向講述

如果老師們大多教學方式是採用單向講述,學生就只能呆坐聽講,這樣的教學現場,談到開放教室,除了一小部分自信十足的老師願意開放教室,絕大部分老師則避之唯恐不及。

為什麼?絕大多數的老師很難開放教室,原因很可能就是覺得「壓力太大了」,覺得不好意思、沒啥好看、甚至見不得光。為甚麼會變成這樣,因為單向講述的教學現場,一旦開放教室,老師就會變成被觀看的主角,學生淪為配角(甚至只是道具),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每分每秒都處在被觀課的狀態,問題出在老師自己覺得自己並不是最佳男主角或女主角,開放教室很快就讓自己處在彷彿獨角戲主角一般被聚焦放大的檢視狀態,壓力暴增,於是頂住教室大門不肯開放的力量就漸漸顯現出來,或者乾脆精心安排一場戲,只求平安度過就好。

倘若有單向講述的老師很有自信開放教室,那麼其他老師去觀課,到底能看到甚麼呢?大概就是觀看這位老師口才如何便給、學養如何豐富(如果還能帶點幽默,說學逗唱樣樣都來,那就更好了)。這確實是單向講述的優秀老師之傑出教學功力。問題出在,觀課老師能從這樣的老師學到甚麼教學技術呢?又應該如何複製呢?

所以,要改變台灣封閉教室的現況,當務之急,是先要營造出開放教室的風潮和習慣,然後投入資源,不斷幫助老師改變原本從頭到尾都是單向講述的教學方式,然後再搭配上開放教室的新規定(從一學期開放一次,到開放多次,到最後隨時開放教室),這樣就能慢慢改變教室封閉的現況(這也是推廣學思達一路以來的策略)。

只是要做到隨時開放教室何其難哉?所以老師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資源,協助與增能,一旦終於順利開放教室就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同時也讓老師走向驚人的,永不停歇的成長之路。----要開始談論開放教室如何做到,有何好處之前,讓我們先停一停,先來談談教室封閉之後會產生那些後遺症。

二、封閉教室會造成的結果?

(一)資淺老師孤立無援,優秀老師無人欣賞,同時失去強大影響力

我開始教書頭一年(1996年),就已經想要改變台灣填鴨教育,當時理想很高、熱情十足,但經驗和能力嚴重不足,眼看著一學期(半年)過去,班上第一名已經火速轉學,班級狀況也在失控邊緣。而一牆之隔的隔壁班,是一位中年數學男老師擔任導師,該班整潔、秩序是全年級第一名,成績也非常好,學生的自律心強、全班士氣十足。兩相對照之下,讓我感到很挫折。當時我好不容易鼓足勇氣,向這位前輩老師請求,可不可以讓我去他班上觀課?男老師支支吾吾:「不好意思啦!」我不放棄,繼續追問:「老師,不好意思,是可以還是不可以?」男老師笑著說:「不可以。」

這件事讓我很受挫,我很快發現,教室一旦封閉,資淺老師很快就失去真實教學現場可供觀摩、學習,必須自己獨自在黑暗中摸索,獨自擔負教學的成敗,不幸失敗了,也不會有人幫忙,即便有人伸出援手,也不是真實教學現場的展示,而是口耳之間的轉述(無論是資深教師、傑出教師或與教育相關的教授的經驗、、實務或理論分享),如此一來就容易失真。有人伸出援手,都還算好,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資淺老師陷入孤立無援的教學現場」,進退維谷。

反過來說,教室封閉之後,同樣會對優秀老師產生巨大影響,因為他們的傑出教學在教室封閉之後,根本無人欣賞,最後只能孤芳自賞,他們的影響力也就只能停留在在己的教室裡面,自開自謝,發揮不了更多的影響力(我認為這是台灣教育圈最大的人力浪費,只要教育部設計幾個小機制,就能讓這些老師在上課期間到全台灣各地幫助更多老師,馬上就能發揮巨大效益)。

再者,一旦開放教室,即使是填鴨的傑出優秀老師,也必須面對,大眾對這樣的教學方式和補習班老師的差異到底在哪裡的檢驗?學生在這樣的教學底下,能夠快速獲取知識之外,到底還能學到甚麼樣的能力?——這些,我認為都能幫助優秀老師們得到更多的覺察,甚至進入更深沉的轉變與更高階的提升。

(二)分數成為教學最後評斷,導致分數主義至上

教室封閉,資淺老師受困,優秀老師孤芳自賞,大家都不知道彼此的教學過程、教學品質,最後能看到的就是生產出來的「成績」。

在台灣,大家都怪家長只在乎成績。──我在演講時常提醒老師,這樣說,對家長並不公平,因為家長把小孩送進學校後,幾乎沒辦法知道自家小孩在學校的上課過程、內容和品質,最後只能看到成績單,大多是段考成績單(一學期三次、更誇張的還有周考成績單)、整學期成績單。成績單上大多只是各科成績。──家長只能看到成績單的數字,若要家長不看成績,那要家長看甚麼呢?要家長不在乎成績,那要家長在乎甚麼東西呢?

(順帶一提,我認為要改變家長重視成績的觀念,有好幾個環環相扣的關鍵,這裡只能先舉其二:開放教室邀請該班家長入班觀課是其一,改變成績單的形式是其二。我在學思達專班做過一個實驗,學校成績單之前,另外自行設計一張「學生能力素養成績單」,上面有:自學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領導能力等等,每一個能力素養各為十分,又區分自評、老師評和同學評分,這張表最後一項才是「學業成績表現」,然後表後再附錄學校的正式成績單。換句話說,學校的成績單只是學生其中一項學習成果指標而已。但是很不幸的,台灣目前的成績單,仍以分數掛帥,看不到學生的整體素養。結果,學校先發出這樣的成績單,家長只能看到這樣成績單,學校和老師卻反過來責備家長在乎成績,這幾乎可說是倒果為因了。──所以教育部可以趕緊做的另一件事就是「革新成績單」的形式,讓家長看到更多成績之外,自家小孩的表現與成長。但這是一整套巨大工程,關於多元評量的系統設計與評鑑方式,不知何時能夠完成。)

(三)教學現場老師的專業消失,同時失去教學對話的共同語言

我在演講時經常提到,台灣教育現場有一個奇怪的現狀:學生在學校每天花了四到八個小時,吸收各種知識,但下課後,學生甚麼都聊,就是很少會聊知識;老師則是每天花了非常多時間進行各種教學活動,但下課後,甚麼都聊,就是很少會聊教學。──這很弔詭,但卻真實出現在每天的台灣學校現場。

老師和學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和教室封閉也有關係。老師一旦填鴨,學生就只剩聽懂知識、背下知識、答對知識,這樣的教學現場其實真的不太需要討論知識。(這也是為什麼學思達一旦讓學生開始討論,程度較高、成績較好的同學容易興起反彈的主因,這些學生會認為太不符合經濟效益了,直接告訴我答案就好了,還需要甚麼討論?這其實不能責怪學生,他們從小就是被訓練成這樣,唯有改變教學才能慢慢改變他們的觀念。)至於老師,你填鴨,我也填鴨,教學,各憑口才和學養,也就沒甚麼好聊了,若真要聊教學,通常也不是聊教學,而是集中在班級經營和問題學生的處理,一聊起這些,老師們就會有一肚子的苦水,開始相互傾吐。──換言之,教室封閉,老師很快就失去了「教學對話的共同語言」,不知從何聊起教學,也很難聊教學,同一科別的老師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是跨學科、不同學科的老師了。

教室一旦封閉,台灣優秀老師的優秀教學就會因為封閉而乏人問津、無人欣賞之外,連帶著「教學專業」也會一併消失。我常說,同樣教出好成績,有的老師用良好的教學品質和過程,讓學生健康而快樂地得到;但有些老師卻是用高壓、強迫、反覆機械練習,讓學生在痛苦和壓抑中得到。即使結果是一樣,但這中間的過程無人在乎,即使想在乎,因為教室封閉,也無從在乎起。另外,我常說,假使一位老師在學生素質較低落的學校任教、或者在偏鄉任教,無論老師怎樣努力也不可能和都市的明星學校比較成績,但是老師明明可以把學生教得很好,似乎也不容易得到社會的認同。何以故?因為教室封閉,教學專業馬上就不為人知,最後只能看成績表現來評斷老師的好壞。──這也會同時造成,台灣中小學老師的好壞,不是建立在老師自己的專業形象和專業表現,而是依附在學校的名聲底下,好像在名校教書的老師就是比較好的老師,其實這個觀念是有問題的。

(四)與世界脈動隔絕,學校變成一灘死水

教室封閉,我認為最嚴重的後果是,教學現場很容易和社會和全世界最新的脈動隔絕,老師和老師之間缺少真正的教學現場的交流,不能自由自在地相互觀課、彼此成長(這些都需要教育制度的簡單支持,例如每個月有一節到兩節必須去校內或外校觀課,而且算入老師的授課鐘點,這樣就會自然而然產生觀課風氣和實質交流),而且學校沒有任何一位行政人員是真正長期而專業地關注和改善教學過程與品質(新加坡有一位副校長,專職管理全校教學,隨時可以引進全世界最新最好的教學法,隨時可以進入每一間教室觀看到老師授課,幫助老師教學成長。這點很值得台灣教育部參考),封閉的教室像一間間蜂巢,自開自謝,各自美麗、各自凋零與枯萎,同時也容易失去了全校師生一起向上的動力。

要改變這種狀況,將學校打開、教室打開,隨時接受檢驗和幫助,檢驗不是為了要打擊、評比或羞辱老師,而是要幫助老師。教室不打開,受困的老師永遠得不到幫助,優秀的老師失去更多的影響力;教室一旦打開,就可以引入資源,例如讓優秀老師來幫助受困的老師(訂立一個制度,讓優秀老師的工作不只是一直教書,綁縛在自己的教室裏頭,而是讓他們可以發揮更大影響力,幫助更多老師成長。這樣的效益,大家算一算就知道有多高,一個優秀的老師教好三十個學生,和教好三十個老師,差別有多大。我覺得這也是教育部需要規劃的教師支持系統之一。)受困的老師可以得到更多的幫助與訓練,形成一個共好的教學現場。

教室打開,學校打開,來自校內或校外、社會或全世界的資源和幫助才能進入校園。如果教室封閉,學校封閉,就容易形成封閉系統,最後變成一攤死水。正如比爾‧蓋茲初期投入關注和改善美國教育,看到美國學校教學現場的封閉,他感嘆地說:「我真沒辦法想像,我請了這麼多員工,結果半年才可以看一次他們的工作狀況(指半年才公開課一次),我真的無法想像。」是啊,外界的人真的很難想像,為什麼學校會封閉成這個樣子?

三、為什麼學思達可以隨時開放教室?

1.學思達重新調整老師觀念、心態、角色與能力(化身「導演」製作好戲、「導遊」指引領好景)

對學思達老師而言,隨時開放教室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也是實施學思達有無全面成功的最簡單觀察指標。

為什麼學思達可以做到?這裡只先稍微談兩處核心關鍵。

・學思達翻轉了傳統單向講述為主的教學,改為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

從前老師若採用單向講述為主的教學,便容易傾向專注於鍛鍊自己的口才和專業素養,讓老師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好,最後常常只成就了老師一人;但是若改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老師便要開始重新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如何讓學生維持學習熱情?如何讓學生保持專注?如何加速學生學習速度又能維持學習的高效益?如何讓學生學生開始自學以及持續自學?如何讓學生願意思考?如何讓學生願意討論知識?如何讓學生願意上台表達?如何讓學生願意團隊合作?如何保有學生健康競爭力(而不是惡性競爭)?……諸如此類(學思達就是以此為發想起點,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打造出一套可以有效且快速複製的教學方法),老師除了生產出好成績之外(當然成績很重要,學思達從不迴避統一成績的挑戰)到底想能培養學生哪些能力,都可以納入教學的考量。

一旦要納入這些考量,很快就會衝擊老師的教學觀念與心態,同時也會改變老師的教學角色,更考驗著老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與否。

老師改變教學觀念與心態之後,真正開始翻轉教與學,便會加重也開始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習的主體回到學生學習行為本身,所有老師的專業介入都是為了強化學生的主動學習、有效學習、持續學習和深化學習,讓教室的焦點回到學生身上,同時也就把教室舞台還給學生。

這樣的過程,老師就會從原本課堂上的男、女主角,升級成課堂的幕後「導演」(或者稱之為「課堂設計師」),同時還須兼任「劇本家」(編寫學思達講義),課堂進行時偶爾充當「主持人」(主持課堂流程),──而最重要的轉變則是:學生搖身一變,變成課堂的男女主角。

只要老師升級為導演,很快就會發現:當精心製作出來的課程越來越專業而豐富、用心訓練出來的男女主角越來越有大將之風、課堂風景越來越精彩而迷人,就會覺得教室不應該只由導演一人獨享,應該讓更多人一起分享這樣美好的風景。自然而然,教室就會隨時開放,讓更多人來欣賞一場又一場精彩真實的教學現場大秀。

・老師成為知識的導遊,而非成為知識的壟斷者

從前老師教書時,先是獨自佔有了教師手冊和備課用書的資料優勢,然又在上課之前閱讀、準備各種資料,接著在課本寫滿密密麻麻的備忘文字,上課時則選擇用「嘴巴」,將知識念誦、傳遞給學生去理解或抄寫。──這中間有一個驚人的落差,那就是老師之所以能夠教書,常常是利用「資料不對等」優勢,老師的資料多,學生資料不足。

這在以前資料不足的時代,還勉強可以說得過去,但如今已經進入網路時代,學生隨便上網一查,資料都比老師的教師手冊、備課用書、備忘文字都還要多好幾萬倍(即使提供足夠資料給學生自學,學生也未必能看懂的數理自然科學等學科,老師也千萬不能忘記,網路上相關的講解影片也已經多如牛毛,而且每天影片增加的速度多到難以想像)。──老師應該做的事,不是試圖繼續挖空心思維持舊有的資料優勢,因而禁止學生上課使用手機查資料、禁止學生使用備課用書或參考書,而是要調整心態,因為一個再厲害的老師也不可能比全世界最頂尖的老師厲害(是的,網路世界,一旦全世界最頂尖的老師錄好影片、寫好文章、作出講義,一般老師根本難以與之競爭),可是一旦老師翻轉了教學,老師最重要的轉變其實就是會運用各自的專業去「搜尋、判斷」哪些「影片、文章和講義」是最好的、最適合自己和學生,在茫茫的網路和非網路的知識之海,老師轉變成一位「導遊」,帶領學生去賞看、接觸、探索新世代的新學習方式。(如果都找不到呢?那就持續搜尋與等待。當然,也可以自己先下海,開始做講義、錄影片,當第一個引領者。)

既然化身是導遊,也就無妨開放教室,分享給更多人知道,知識的每一處美麗桃花源。

2.優秀學生表現需要觀眾欣賞,觀課老師是免費觀眾最好的陪訓員

學生倘若變成課堂的男女主角,教室開放,就會有老師來觀課,觀課老師正是絕佳的免費觀眾(有錢也未必能請得來),更是學生訓練上台口說膽量的最重要陪訓員,因此觀課老師來觀課的次數越頻繁越好、人數越多越好。──一旦有這樣的認知,開放教室就不會變成老師的負擔,更能從(獨腳戲)被觀看的壓力解放出來,開放教室的心態也會轉向正向而積極。

3.學思達老師有共同語言以及相互成長的觀課心態

學思達老師之間的相互觀課,因為彼此有共同的教學溝通語言,知道學思達觀課要看甚麼,要討論甚麼,很快就能從觀課中學習到每一個重要的觀念、技巧、機制和創意,觀課的心態是處在相互成長與學習狀態,而不是彼此評比與競爭的狀態。

即使是對學思達一無所知的觀課者,透過觀課也能看到學思達截然不同的上課呈現,照樣可以感受到嚴肅而寧靜自學狀態,認真的小組討論狀態,還有學生上台表達的展現。──這些都能打動在填鴨教育下長大的老師和家長,因為這些都不容易在填鴨現場看到。

這樣藉由觀課來相互成長、相互分享的心態,開放教室就不再會是一件困難之事。

4.學思達培訓老師打開教室(演講、工作坊、培訓坊)

學思達透過環環相扣培訓老師的機制,來幫助老師順利開放教室。

學思達的老師可以做到隨時開放教室,讓更多老師前來觀課,老師觀課之後,感動了,想要有所行動和改變,便會想了解更多、學習更多,於是學思達核心老師,在全台灣各地舉辦一場場實體演講、工作坊(一天)和培訓坊(兩天到四、五十個小時),同時在網路上也有學思達各種演講、工作坊的影片,隨時可以幫忙老師,也有學思達講義分享平台,幫助老師培養出更多全面的能力(包括學思達講義設計、教師主持、師生應對等等能力)。

「開放教室」觀看真實教學現場,「工作坊」培訓老師學思達能力之外,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環節,目前也正和教育部國教署研擬,那就是如何讓優秀的老師、已經可以隨時開放教室的老師,可以在上課時間離開學校,到外校觀看其他進行改變的老師教學現場,提供建議,讓老師們得到第一線優秀老師的實質指導與幫助,最後也可以順利開放教室。──如此一來,台灣教育的正向動能,老師之間相互幫助的力量就會強大起來,開放教室才會產生真正相互扶持和幫助的巨大向善力量。

四、隨時開放教室會發生甚麼變化?

1.教學現場品質的提升:消弭語言暴力與改善師生對話品質

台灣教育現場已經明文規定禁止體罰(起初直接明文規定,卻沒有幫助老師如何在失去看似直捷有效實則傷害深遠的體罰手段,培養出更高階的經營、輔導、管理與溝通的能力,導致老師無所適從,怨言四起),即使體罰現象在台灣教育現場已經少之又少,但課堂上老師的言語暴力,很可能始終沒有消失,老師在權力凌駕著學生,在上課時還是偶爾會出現言語、動作上的權威、獨斷、嘲諷、酸言酸語,甚至是指責、戾罵、羞辱、情緒失控等狀況,一旦出現這些,學生只能默默承認,倘若有學生不願默默承受,起而反之,於是就陷入一觸即發的師生衝突。

所以,開放教室最重要的好處是,上課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須經過檢驗,不是只有體罰會消失,就連言語暴力都會消失,在眾目睽睽之下,老師必須節制自己的言行,師生對話的品質就會逐漸提升。如果老師不知道甚麼是良好的對話品質,這時候隨時開放教室就又更顯珍貴,老師們可以先去觀看其他可以隨時開放教室的老師,感受上課的學習氣氛,觀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尤其學生不專心、睡著、滑手機、上台回答不出問題時、答錯、不服老師要求時,老師如何和學生展開對話。

如此一來,觀看和被觀看,都是學習和成長,不但能讓言語暴力消失,更能提升老師和學生的對話品質,自然教學過程和品質也都能得到同樣的提升。

2.新的刺激和新世界會走進學校

開放教室,除了老師會來觀課之外,藉以促成真實教學現場的刺激、改變與成長之外,同時也可以開放家長來觀課,這樣也能讓傳統填鴨教育體制下長大的家長,親身體驗到翻轉教育的真實現場和也別於過往求學時期截然不同的經驗和感受,如此就能讓家長不再只能看到成績單,而是也能看到自家小孩上學的ˊ真實情況,這個改變很重要,因為學校隨著時代而進步,學校也有責任幫助家長進步,改變家長們舊有的觀念和想法,而不是去指責家長。開放教室,老師的專業和教學品質,也都能攤在家長的眼光下接受檢驗。

開放教室近四年,來觀過課的人,我粗分為幾類。

一、老師:台灣各地大學教授到國高中小幼教老師,以及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老師。

二、家長:本校和外校的家長。

三、師培生:台灣和大陸各地的師培生。

四、教育官員:如各縣市教育局官員。

五、從事教育相關事業的朋友(如大陸洋蔥數學、均一教育平台、品學堂、補教業等等)。

六、公司代表:如電腦公司業務。

七、關心教育的朋友:如企業家、自學團體家長。

這些來觀課的朋友,因為身份不同、價值觀不同、來自地方也不同,觀察的重點和角度也就截然不同,他們透過和隨時開放教室的老師議課、討論、分享或撰寫心得文章,不斷提供新的觀點和新的可能給開放教室的老師,同時也指出各種授課老師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可能察覺業可能未必察覺到的優點和長處,這樣就能提供新的刺激給老師,而且這些刺激因為教室隨時開放,來自全世界的刺激就會源源不絕地進入校園、進入教室、進入老師和學生的教學生活當中。

3.老師進入流動與開放系統,走向不斷成長之路

教室開放,校園和老師就會自動進入開放系統,同時也會進入自由流動狀態,校園在過往封閉的系統下容易變成一灘死水,一旦進入開放,就會轉成流動的動態活水,老師可以開始四處觀課、取經與學習,也可以在相同的、類似的、真實的教學現場進行學習,例如偏鄉老師可以去看偏鄉的教學現場,也可以去看都會的教學現場,相互比較與交流,了解彼此的優劣與長短,如何相互幫助;國中老師可以去看國中現場,也能去看高中和國小,可以是真正實體意義的十二年一貫教學交流;不同學科可以到各自相同學科或是不同學科的教學現場進行觀課與學習,因為有了對話,可由此而自然形成跨領域、主題式的各種教學可能……,──教學第一真實現場的學習功能,不再只局限於老師和學生之間,也可以是老師和老師之間,每一間開放教室都象徵著一個獨特的教學資源。

於是,老師與老師之間、教室與教室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會因為開放教室的一個小舉動,開始產生各種流動、溝通、對話、學習,因為流動而產生活力,因為溝通而出現理解,因為對話而進行連結、合作和深化,因為學習而不斷成長,如此便會在老師、教室、學校之間逐漸產生一股正向而活潑的動能,並以以此動能一起推動著學校本身前進,同時又能回饋到學生及老師自身,甚至回饋到家長們身上,一起匯集著一股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前進的新力量。

張輝誠(犬馬) 張輝誠(犬馬)

學思達教學法創始人

「學思達教學法」創始人。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2013年9月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是臺灣教育圈「隨時開放教室」第一人。創臉書「學思達教學社群」、「學思達教學分享平台」(ShareClass),打破校際藩籬,共享學思達教學講義。同時組建八十餘位學思達核心講師群團隊,在全台各地辦理演講、工作坊,分享學思達教學法,並受邀到世界各地分享,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