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大象、企鵝──我們為何需要實驗教育?

編按:林芳如是2017年清華大學特殊選才榜首,現為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青年部主任。因為罹患罕見疾病「史迪爾氏症」,迫使一路資優熱愛讀書卻無法上學的林芳如成為自學生,同時也為「實驗教育」闖出一片天空。自學後,她成為公民記者,遍訪各式各樣的自學生,希望透過寫作...

曾千倚攝

曾千倚攝

16歲,林芳如罹患罕病,覺得自己像一隻困在罕病牢籠中的老鼠,在「小籠子」中奔跑,卻永遠留在原點。21歲回學校念高一那年,她接觸到網路的自學資訊,積極聯繫上來自另一片冰層的企鵝教父。他教這隻勇敢下水的小企鵝,如何獨立學習捕魚、如何觀察海中的風險和效益。

編按:林芳如是2017年清華大學特殊選才榜首,現為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青年部主任。因為罹患罕見疾病「史迪爾氏症」,迫使一路資優熱愛讀書卻無法上學的林芳如成為自學生,同時也為「實驗教育」闖出一片天空。自學後,她成為公民記者,遍訪各式各樣的自學生,希望透過寫作讓社會能重視多元的教育型態,並關注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往後專欄,她將介紹各種不同學習樣貌的年輕學子,注入新鮮熱情的學習源頭活水。

 

冬日剛過,久違的陽光露臉,我走向社區的屋子,按下門鈴。

落地窗反射著陽光,屋內明亮寬敞,教具和書整齊擺放,我在一群安靜聽演講、做筆記的家長之中找到空位。

準備簡報前,一位爸爸他開口問:「剛剛看到你坐在後面,你看起來不像家長。」

聽見有人主動和我說話,我回答:「我不是家長,我是高三的自學生,今天來分享自學,現在有點緊張。」

「不會呀,你看起來很沉穩,很有自信。」他說。

聽見有人這麼說,我回以微笑,是實驗教育為我帶來自信。

老鼠、大象、企鵝不能說的祕密

我舉了3種動物說明今天的講題:「我們為何需要實驗教育?」

台下的家長悉數投以疑惑的神情,我解釋這個主題需要大家發揮想像力,聯想動物行為和我們的關聯性。

第一種是老鼠實驗,實驗準備一個「小籠子」,以及另一個能讓老鼠在兩端跑來跑去的「大籠子」,並採用相同方式使兩組的老鼠受到驚嚇,結果小籠子的老鼠罹患心臟疾病,大籠子中的老鼠,心臟沒有出現問題。

實驗者得到結論:事實上會傷害身體的並不是壓力,而是無法逃脫、無法選擇的現實或感覺。

第二種是大象理論,人類在訓練象群時,會將小象牢綁在柱子上,剛開始小象會試著掙脫,經過數次掙脫不了也就放棄了,後來小象長成強壯的大象,大象卻沒有發現自己的力量所在,以為沒有能力擺脫繩索與柱子。

大象理論得到這個結論:事實上一個人無法改變,往往不是他沒有力量,而是他「相信」了「努力了也沒有用」。

最後一種是企鵝的思考,極地的企鵝飽餐前會遇上一個難題:企鵝捕捉魚群時,必須考量海豹或是殺人鯨,這些危險的掠食者在看不見的冰層下等著。此時企鵝群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牠們選擇在原地等待數小時,小心探看哪隻企鵝鋌而走險跳入海中卻能倖存後,才跟著一起下水。

從企鵝思考得到結論:當大家都在等待時,第一隻入水的企鵝往往能帶領從眾,但也必須承受最大風險。

在教育框架中長大的學生

老鼠實驗的情境讓我想起傳統教室裡,無可遁逃的學習限制。大象的行為值得思考的是,人類是否也囿於習慣,讓過去繩索與柱子繼續牽制我們行動?

或者我們可能像企鵝一樣,勇於打開習慣的牢籠,離開早已不存在的繩柱,然後跳入食物與風險並存的大海。

「選擇實驗教育的人,大多有著先跳下水的性格,不再和其他企鵝一樣站在冰上,忍著飢餓、等著別人打開僵局。」這是我自學後得到的觀察。

分享到這裡,家長們都抬起了頭,片刻後,有家長發問:「但若先跳下去的那隻企鵝,是先被吃掉的那隻呢?」

我的切身經驗是:「你得仔細去觀察,做好功課、蒐集更多資訊比對,以及最重要的,找到能交流資訊的企鵝夥伴。」

那一年,我遇到的企鵝教父

16歲罹患罕病時,我像一隻困在罕病牢籠中的老鼠,我在「小籠子」中奔跑,卻永遠留在原點,制式上學天數逼我永遠留在高一。更可惜的是,當時「實驗教育三法尚未通過,每位師長都綁在繩柱上,不知如何走向更大的教育草原。

21歲回學校念高一那年,我接觸到網路的自學資訊,積極聯繫自我及子女求學豐富多元,來自另一片冰層的企鵝教父。他和我分享申請實驗教育的經驗,如何獨立學習捕魚、如何觀察海中的風險和效益。

他傳了一篇文章給我,標題是:「哈佛需要的未來人才:善用身邊資源的人!」讀完後,我跳下水,潛入實驗教育的大海。

某些在海裡卡關,快要溺死、或捕不到魚的時刻,我會鼓起勇氣、拿起話筒打給遠方的企鵝教父,忙碌的他會在帶狗散步時,一邊告訴我新的資訊或觀點,一邊幽默回應如何找方法,解決我眼前末日般頭痛的問題。

他說的很多事情,最後都成真。

離開企鵝群之後,我愈走愈遠,在一片又一片更遼闊的新冰灣自主探索、嘗試錯誤,直到去年底,又打了一通電話給企鵝教父,告訴他我通過錄取率不到5%的「特殊選才計畫」,順利上岸,進入理想的大學。

「哈!哈!」企鵝教父帶著初見時一樣的親切笑聲,鼓勵我:「放心,你會在大學同樣玩得很開心。」

找尋另類的知識魚群

實驗學校目前以「三年破百所」大幅拓展,鼓勵教育創新與實驗的同時,我們也可能在「既定的就學經驗」與「社會意見」之中,發現自己失去選擇、失去判斷資訊的能力。

然而,不論資訊真假為何,一味模仿只會擴大舊資訊的影響,不會帶出新的資訊。面對特定的海域,不論多少有企鵝跳下水,從眾的企鵝依然可能被吃掉,或是把大家帶離正軌,望著魚群餓肚子。

「去累積經驗值,才能成為會捕魚的企鵝,和企鵝夥伴分享經驗、破除迷思,也讓教育的環境培養更多願意相信自己、不放棄自主學習的學生。」

演講結束,我朝向下一個社會議題討論的機會按門鈴,反思的同時,也找尋開啟「大學自學」之門的可能想像。

正午陽光從葉縫灑落,心中想望,海洋很大,既然勇敢跳下水,我必須更勇敢地游,在一座座冰山下,為自己,為更多觀望的企鵝,找到另類的知識魚群!

延伸閱讀

林芳如 林芳如

林芳如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青年部主任

2017年清華大學特殊選才榜首,現為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青年部主任。因為罹患罕見疾病「史迪爾氏症」,迫使一路資優熱愛讀書卻無法上學的她成為自學生,同時也為「實驗教育」闖出一片天空。自學後,她成為公民記者,遍訪各式各樣的自學生,希望透過寫作讓社會能重視多元的教育型態,並關注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