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如專訪(上):失去女兒後,我才知道離婚真的微不足道

作者:賓靜蓀

▲林夏如與母親及女兒難得的合照,右二為老大郭佳怡,後為老二郭佳欣,右一為媽媽戴春桃。劉潔萱攝

▲林夏如與母親及女兒難得的合照,右二為老大郭佳怡,後為老二郭佳欣,右一為媽媽戴春桃。劉潔萱攝

作者:賓靜蓀

16歲跳級進哈佛,32歲成為知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亞洲最年輕合夥人,掌管10億美元和亞洲12國投資,是馬雲「阿里巴巴」集團和新浪潮的先期投資者。但是一生風火的林夏如,面對喪女的人生至痛,她如何面對?

金融圈鮮有人不認識她,這幾年談兩岸經貿和國際關係,也常見她的身影。

林夏如,現在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她出生於台灣,中學時全家赴美。16歲跳級申請進哈佛大學,32歲成為知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亞洲最年輕的合夥人,掌管10億美元和亞洲12國的投資,是馬雲「阿里巴巴」集團和新浪潮的先期投資者。

48歲的林夏如是名副其實的國際人,也是跨界職涯、終身學習的最好示範。

講話飛快的林夏如會說英、日、中、西等五國語言,談話見多識廣,總伴隨開朗的笑聲。經歷過華爾街最風華的年代,也見證亞洲創投崛起,她在37歲時重回香港大學念博士。她也曾擔任哈佛大學面試官,代表哈佛校友面試亞洲學生。

一個家庭培養出一個林夏如已屬不易,但林家四姊弟,每一個人的學經歷都「鍍了金」。沒有顯赫家世,他們都畢業於常春藤名校,也都(曾)進入高薪、高壓的世界前三大跨國金融業工作(只有在非營利組織擔任律師的三妹例外)。

「因為我們念大學都得自己籌學費,想趕快還清學貸,」林夏如笑著說,她大學期間就在英、日、西班牙工作,「林家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

林夏如把手足們為熱愛的事物全力以赴、「做什麼像什麼」的人生,歸功於父母的教養。父親林順和是台灣IBM的第一代員工,媽媽戴春桃曾任中學老師,兩人用專案管理的方式教養孩子,包括從小開家庭會議、設定高目標、寫五年計劃、全力支持,也要求經濟獨立。在教育可以翻轉命運的七、八○年代,培養四個孩子都成為國際化人才。

有三個女兒的林夏如,也採用父母這套「全力支持」的教養哲學,「但沒給她們經濟壓力,」她笑說。大女兒郭佳怡從小立志當作家,今年即將從耶魯大學戲劇系畢業;二女兒郭佳欣克服小時的閱讀障礙,以繪畫專長就讀於維吉尼亞大學一年級,主修建築、輔修心理。

在女兒郭佳怡眼中,她希望林夏如是「多一點溫柔、多一點管教」的媽媽,郭佳欣則感謝媽媽「從不因我學習較慢大吼,反而用各種方式協助我」。兩人在香港念完中學後去美國念寄宿學校和大學,慢慢發現,林夏如跟一般亞洲媽媽很不一樣,「她從不過問成績,而且不會反對小孩投入文學、戲劇或繪畫」。

一生風火的林夏如,七年前遭到喪女之痛。么女8歲時因車禍意外過世,成為家人最沉重的印記。林夏如學習和兩個女兒共同面對,也因此更拉近母女的距離,成為彼此生命的祝福。以下為專訪內容:

Q:你家四姊弟的成就,可說是天下父母心目中的最佳「成功」案例,你父母提供了哪些最有幫助的教養?

A:爸爸是閩南人,是獨子,阿嬤以前在台北圓環賣魯肉飯和貢丸湯,爸爸考上夏威夷大學公費留學,很有理想性,永遠追求抽象目標,出點子給建議,但較少實際行動。

我媽完全相反,永遠都在幫助別人。她出身桃園客家,我有51個直系表兄弟姊妹,小時我家好像台北轉運站。媽媽也當過鄰長,有人中風了,大學落榜要跳樓,她總在替人解決問題。

爸媽加起來就是絕配。他們從未強迫我們做什麼,對傳統的功課完全不管,從不看成績單,聯絡簿都自己簽。我姊功課超好,我弟功課超爛,我跟妹妹就是第一名沒份、但一定有前十名。我爸只希望我們不要輕易相信別人、受人影響;我媽只管我們有沒有睡飽,有沒有朋友,有沒有跟人打架。

他們認為,不管你要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做最好,一定要付出,但也要接受這世界不完全順你的意,像美國人說「拿到什麼牌就打什麼牌」。現實就是會不斷的換工作、面對不同的角色。但做什麼就要像什麼。

就像我媽媽在台北那麼拉風,請人做家事,但全家去美國時她不會英文,找不到別的工作,就去幫人打掃、帶小孩,賺錢貼補家用。她能伸能縮,工作就是工作,沒有貴賤之分。

爸媽對我們非常開放而且支持,這對我們面對失敗很重要,因為你知道,沒有絕對的失敗,也沒有絕對的成功。我們賺很多錢,他們沒說很好。我離開高盛去念博士,他們也沒稱讚或擔心,只問,有沒有考慮清楚?

儘管我們的婚姻都不合期待,但他們都還是接受且充分支持。十幾年前,我妹出櫃,後來跟女友結婚,我媽鼓勵全家到加拿大參加她的婚禮。

Q:談談讓你印象深刻的成長趣事?

A:我們家兄弟姊妹不互稱輩分,只叫名字,因為爸媽的想法是,大家都平等。我們家從小每年開一、兩次家庭會議,爸爸開會時很有原則,規定每個人只能發表意見十分鐘,而且只能講建設性的話,因此,我們在開會之前都要很認真準備。再重要的事情,他都會像對大人一樣的跟我們小孩商量。

爸爸在IBM工作,兩次有機會去美國,我們在家庭會議上投票,決定全家要不要一起去。每個孩子都有一票,我七歲時爸爸去美國一年,第二次投票結果三比三,爸爸說他的票要加重計算,因此全家就去了美國六年。

年底的家庭會議上,爸爸也要求我們寫五年計劃,放到紅包袋裡,五年後再拿出來檢討有沒有做到。裡面是對自己的期許,不是別人要你做什麼。同時也有對家人的期許。

我家小孩的基本壓力,就是沒有任何經濟支柱,上大學都要自己付學費。姊姊那時常春藤大學都申請上,但她選擇去念比較小的柯柏聯合學院(Cooper Union),因為學費全免。我自己念哈佛有部分獎學金,剩下就是學貸。弟弟念康乃爾MBA時向我借錢,我們簽約,兩年全A就抵消,否則第一年利息10%,第二年加倍,後來他就全A。

我的第一次募款行動,也是爸爸教的(模仿美國女童軍挨家賣餅乾)。高二時我因為不想跟家人回台灣,就去申請哈佛,結果錄取了。當時是日本經濟全盛期,爸爸勸我先去日本一年學日文,教我用打字機寫募款信:我是充滿理想和企圖心的台灣女孩,今年16歲,跳級進了哈佛,請你贊助我去日本念書一年,我用我的未來回報你……當時我們住在紐約最貴的郊區,我一家一家按鈴拜訪(覺得很丟臉),每個鄰居都開門讓我進去,但一分錢都沒募到。後來我先念了哈佛,再負債累累去日本。

但我學到可以為我的未來募款。哈佛畢業後,我想去西班牙學語言,就寫了一百封信給一百個哈佛校友,結果只有一個人回信願意贊助,去西班牙才發現他很有錢,買了西班牙最大的報紙。

Q:你自己的教養,有哪些受到父母的影響?

A:爸媽最希望我們了解自己,不要勉強自己。我當媽媽、當老師也努力因材施教,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路要走。

大女兒從小看很多書,也自己寫書寫劇本。高中畢業後,我第一個 shock 是她決定不去我的母校哈佛,而念耶魯。第一年念數學,第二年轉英文系,第三年又轉戲劇系,並去法國學了半年,暑期也去百老匯工作,深深愛上戲劇,今年成為耶魯唯一把自己作品搬上舞台的本科生。

二女兒功課一直吃力,只想畫畫,寫電腦程式,15歲就用自己買的軟體,設計我們的新房子。

高中畢業她給我一份18所大學的名單,全是建築系。她本來選一所比較小的學校,付學費前,臨時改變主意,想去大一點的學校,她沒有跟我商量,就自己做決定。我覺得她想清楚了,我就支持。

唯一不同的,我沒給孩子很大的經濟壓力,我覺得那種在30歲以前要賺錢的需要,會讓人太實際。

Q:你的人生好精采、好成功 ,你也總是一派樂天開朗,曾經遇過失敗或挫折嗎?

A:一般人問失敗經驗,我以前會講離婚,但失去女兒後,我才知道離婚真的微不足道。年輕時看到周遭很多不愉快的婚姻,覺得離婚還滿有可能的。但當父母的從來不會準備好,白髮人送黑髮人。無從準備,你只能去面對。

我本來有三個女兒。2010年12月20號,三個女兒跟著我前夫和他的好朋友,搭飛機到北海道去滑雪,從札幌的千歲機場分租兩輛車,三女兒那時8歲,跟著奶媽坐第一輛,駕駛就是前夫的好朋友。當天已經晚上10點多,他們想要超車,對面來車沒有開燈,就當面撞上了。司機和我小女兒當場就走了,應該沒有太辛苦。

老大、老二和爸爸的車在後面,目睹一切,因為滑雪地點比較偏僻,救護車兩個小時後才到,而且一來來了三輛救護車,我前夫和兩個女兒還分別被帶到不同醫院。最可怕的是,我當時不在現場。

▲ 失去小女兒(被抱者)成為林夏如全家的印記,也讓她和老大、老二的關係更緊密。林夏如提供

家庭中,離婚、有人去世,都會是一個挑戰,熬不過,一切都會破散。我離婚時,三個女兒都去看了心理醫生,後來孩子也逼我們大人去。小女兒走後,我們家四個人有四個醫生,跟因材施教一樣,要了解才能引導走出悲傷,例如老二喜歡畫畫,就找藝術治療師。遺憾發生已經7年了,兩個女兒到今天都不肯去日本。

失去老三,我跟老大、老二變得比較親密,她們倆書念得更好,開始有自己的方向。但那時老二也開始反叛,因為她發現自己「永遠不能跟一個死去的人比,小妹永遠都是最可愛的」。

去年大女兒在耶魯導了一齣舞台劇《雨的建築》,她寫的劇本就是在處理妹妹車禍過世後,我們母女三人如何面對的過程。她寫得很抽象,例如有一句台詞,「人的記憶是假的,時間會洗掉一切。」在那齣戲裡,我們三人明明都在講老三,但每個人記得的都不一樣,大家都希望改變記憶,讓自己安心。

林夏如

48歲,哈佛大學學士,香港大學碩、博士,曾任高盛集團合夥人,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育有二女

著有《台灣的中國困境與選擇》(暫譯)

延伸閱讀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