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杰:強調「共好」的公民素養教育

社會一再出現拉鋸衝突的議題,公民要學會聽到不同的需求並具備同理心,做出眾人可以往前走的共好決策。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這是個危疑難決的時代,強人已遠,讓各方劍拔弩張的議題,沒有人能拍板。在社會爭議新聞日復一日的轟炸下,您有沒有發現,我們缺少的是強調「共好」的公民素養教育。

台灣社會屢屢出現反覆拉鋸衝突的議題。服貿、課綱微調、核食、同婚、一例一休,各方意見本就分歧,加上執政與在野黨角色互換後的恩怨情仇、媒體及社群軟體放大衝突及製造假新聞的惡習,一再讓民眾飽受折磨,讓社會停滯不前。把這樣的衝突歸咎於特定政黨的風格,其實小看了問題背後的巨大結構變遷。

現代社會有一個特色:任何人只要想知道,都有足夠的知識及工具去探索真相。人們以為自己可以透過理性算計去支配一切事物,神祕莫測的力量逐漸從日常生活中褪去。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稱此現象為「除魅」,被除掉的魅,除了迷信,還包括「君權神授」及「天子」的觀念。除魅促使所有不可挑戰的、不容質疑的權力結構崩壞,少數菁英做決策的時代也隨之消失。當年蔣經國一句「今天不做,明天就要後悔」,就能啟動十大建設;後來馬英九用同一句話想要改革年金制度,卻連起個頭都沒辦法;蔡英文處理年金遭遇重重難阻,也就不令人意外。

翻轉教育訂戶專屬

NT365元/年

享受無限的文章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下載、教育研習活動。

立即訂閱

已是訂戶?用以下方式繼續

延伸閱讀

曾世杰 曾世杰

曾世杰

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

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理事長,長期關注素養與學習,曾深入偏鄉陪伴中小學生學習,有四年的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經驗。專長:教學研究、補救教學、閱讀素養、情緒障礙與輔導。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