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之後,如何幫助孩子做選擇?

學測分數沒有真的好與壞,而是做選擇的開始,台北市松山高中老師劉桂光(現為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校長)給家長和學生的建議:該不該投入指考,有4個檢視指標,父母該如何給孩子科系建議,也有4個拿捏的準則。

▲ 劉桂光和學生打成一片,是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楊煥世攝

▲ 劉桂光和學生打成一片,是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楊煥世攝

本文重點摘要

大學學測成績放榜了,今年我在網路媒體上確實看到比較少的滿級分宣傳,不過整體的想法並沒有改變,那就是滿級分、高級分就是比較好的。這樣的氛圍讓許多的家長與學生承受著莫名的壓力,因為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好的,學測的滿級分與高級分並不是人生幸福的保證,甚至關聯性並不高。清華大學退休教授彭明輝老師說過:「生命是長期而持續地累積」,一時的成功與失敗都不能成為人生幸福與否的關鍵!

因此,當學測成績公布時,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是因為整體的氛圍是詭異地,所以高分的不能真正的歡樂,因為除了滿級分,好像都不夠好。而滿級分承受的各種關注,其實也讓當事人很辛苦。

此時我通常會提醒學生,當成績公布時就沒有所謂的好壞,只有你如何選擇的問題?我會鼓勵學生放遠眼光,持續努力讓人生可以一直擁有選擇的能力或是被選擇的實力。我會請學生檢視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在個人對未來的方向尚未明確的時候,選擇一個範圍寬廣的領域去探索,讓自己的人生可以持續累積,才能成就自己一生的幸福。

面對學測的結果其實不用太在意,一般來說學生除非有什麼特殊的異常原因,不然他們通常都已經心裡有數了。可是真正看到分數,在知道同儕成績的情況下,難免會有些起伏。所以我會告訴學生,結果出來了要說考得好與不好並沒有意義,在這個申請入學多元選擇的時代,如何選擇自己有興趣,願意投入時間,未來可以讓自己幸福的科系,才是關鍵。所以,可以透過輔導的相關性向調查,透過自己的學習經歷,透過生活中對許多事情的反應,透過同學、朋友、師長、親友之間的探詢,可以積極地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或者消極的劃掉自己沒興趣的領域,千萬不要因為分數考得高或低,去從眾的選擇熱門科系,或低就的選擇有學校就好。

至於要不要考指考,有幾個關鍵的因素要評估

  1. 先問自己想要指考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沒有上名校?是因為考不好,還是因為失常?是因為父母要求,還是自己願意?是因為同學都要參加指考,還是你自己的選擇?

  2. 面對指考準備,自己的投入程度會不會提升?憑什麼相信自己做得到?(因為你準備學測的情況自己清楚!)

  3. 自己想要選讀的科系興趣是否明確?這會是你投入程度強弱的重要動能!

  4. 選讀科系的指考錄取分數是否比學測高?而你努力的成果能否超越這個差距?你想要選讀的科系錄取名額有多少會放在指考?

對於家長我想提供幾個建議

  1. 請不要急著表現自己對成績的滿意度,通常孩子對成績的好壞會比你還在意。

  2. 請以探詢的方式了解孩子的興趣,詢問他對於這個興趣的了解有多少?這個興趣背後需要的專業能力是哪些?對於未來有什麼想法?請記得不要用質詢的方式,不要操之過急。要關照孩子當下的心情,要以關懷的語言跟孩子溝通,透過這種方式將自己的擔心轉成關心。

  3. 請幫忙收集相關資訊,提供相關的資源,但不要過於單一的聽從某位親友或專家的意見,這樣會有風險。透過這樣的協助,將自己的憂慮轉為行動,比較不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4. 尊重孩子的選擇,畢竟未來的人生是他要去面對與經歷,未來的幸福與否是他來決定與感受。儘管父母親擔心,但是也請務必克制,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樣才是對孩子比較好的態度。

其實人生的大小考試不斷,我們再次的提醒大家:持續保持學習的熱情,讓自己有選擇的能力與被選擇的實力,這樣會是面對考試結果比較健康的態度。

延伸閱讀

劉桂光 劉桂光

劉桂光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社團法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臺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學,前台北市復興高中校長。以經營一所幫助學生找到未來方向的好學校為教育的核心價值,致力培養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