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正能量】蔡淇華:拾穗後,沃野千里

 

▲今年清華大學特殊選才榜首林芳如(史迪爾小姐),在16歲時因罹患罕病無法繼續高中學業,改為選擇自學,希望取回「成功」的定義權。在自學過程中,她遇上了蔡淇華老師,啟蒙了她的寫作之路。林芳如提供

▲今年清華大學特殊選才榜首林芳如(史迪爾小姐),在16歲時因罹患罕病無法繼續高中學業,改為選擇自學,希望取回「成功」的定義權。在自學過程中,她遇上了蔡淇華老師,啟蒙了她的寫作之路。林芳如提供

 

清華大學特殊選才昨天放榜,今年榜首林芳如是一位高中自學生,她16歲時得了罕見的自體免疫失調疾病——史迪爾氏症,今年22歲,但高一還念不完,她曾經遺憾自己可能永遠念不完高中,一輩子無法完成夢想,直到她選擇自學遇上蔡淇華老師。

「淇華老師,我申請的『清華大學拾穗計畫』,第一名錄取,哇!!!我方便打電話給您嗎?」

接到芳如的電話,四周景物輪廓開始扭曲,我一度以為這是夢境。

「這是台灣嗎?台灣的教育,真的鬆綁到允許一個曾經念不完高一的學生,進入頂尖大學嗎?」

「這個世界不斷提醒我,我沒有良好的升學條件」

2015年3月芳如來找我時,我看到一臉病容,毫無自信的她。她如此自我介紹:「我16歲時得了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失調疾病,叫史迪爾氏症。我一到學校過團體生活,就會不斷生病。所以我從15歲開始,歷經3次高中新生訓練,成功蒐集6套不同款式的校服,現在21歲,高一還念不完??但是『成為全家族第一個大學生』是我最大的夢想。」

如同她今年在EDU TALK演講時所說的:「這個世界不斷的提醒我,我沒有良好的升學條件。我問我自己,如果我一輩子無法完成高中,一輩子無法完成夢想,我應該找到動力前進??」

那個午后,我知道靠制式的學校教育,她將永遠不可能得到想要的文憑。

今天起,你就叫「史迪爾小姐」吧

幸好2014年11月,立法院甫通過「實驗教育三法」,更開放、多元、適性的教育,可能可以給她充分發展的空間。所以我告訴她:「今天起,你就叫史迪爾小姐吧,你的天命是為弱勢發聲,協助台灣蹣跚習步的『自學計畫』愈走愈穩。」

史迪爾小姐的膽識與執行力勝過同儕,她真的向教育局申請了「自學計畫」,成為一名「非典型實驗學校」學生,而且因為離開學校,每個學期還有兩到三萬元的政府補助。她說:「申請的程序是複雜的,但申請的條件並不苛刻。」於是我成了她的自學老師,主要是指導創作。

自學後,史迪爾小姐像飛出籠子的鳥,在廣袤的森林中,忙碌尋覓適合自己的養分。她不斷地學習、研究、訪談,甚至受邀演講。她還修了大量線上課程,時常利用圖書館閱讀、整理、歸納。加上勇於與各界達人聯繫對話,靠自學,史迪爾小姐雖然只是個高中生,其學識與談吐,早已超越了許多大學生。

▲自學後,林芳如(史迪爾小姐)像飛出籠子的鳥,不斷地學習、研究、訪談,甚至受邀演講。雖然只是個高中生,她的學識與談吐,早已超越了許多大學生。

然而史迪爾小姐的「自學科目」涵蓋藝術、新聞、攝影、寫作,都不是傳統升學考試的考科。除非透過特殊選才管道,否則她永遠進不了一流的大學,於是清華大學特殊選才的「拾穗計畫」成了她的希望所繫。

如同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的長期研究發現,特殊選才是避免國力同質性高,以及維持國家人才庫多元化的必走道路。因此韓國第一志願首爾大學,2015年招收的學生中,有51%並不看CSAT(韓國聯考)成績;而有韓國麻省理工學院之稱的KAIST(韓國科學技術院),更只有4%看聯考成績。

被混淆,比被失去影子更痛苦

這世界需要通才,也需要鼓勵偏才。然而傳統的考試制度卻必須讓每個人學習一樣的科目,甚至是一樣的難度。

如同今天早上第一節課時,我無助地看著全班一半的人睡眼惺忪,因為他們要學的科目太多,晚上還常參加補習,然後凌晨睡覺,早上6點起床,7點半到校。在最需要睡眠的青春期,每天睡不到6小時。

誠如史迪爾小姐所言:「我像穿著白色運動服,在操場上跟每個人做著整齊劃一的動作,心想,我在這裡幹嘛???被混淆,比被失去影子更痛苦。」

▲林芳如(史提爾小姐)念過3所高中,搜集過6套制服,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大學生是最大夢想。

清華大學「拾穗計畫」經過紮實的研究及嚴格的執行,3年來招生名額緩慢從10名、16名、成長到今年的30名,不啻替台灣不適合學校、或聯考系統的秀異偏才,提供一個生命的出口。

「特殊選才」是項教育改革,如同歷史上所有的改革一樣,剛開始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在產生利益之餘,也可能產生弊端。但大家要思考,傳統聯考制度帶給台灣學生的,是怎樣的一個不快樂又不健康的人生?

不同專長的學生,不該放棄教育自己的力量

這種齊頭式的公平真的對我們的下一代公平嗎?「特殊選才」有可能在更多領頭羊大學實施,然後讓一些特別專長程式、物理、數學、或是文學、藝術的天才,能在高中階段就開始適性發展嗎?「特殊選才」有可能幫助下一代不會變成教室裡,睡眠不足,被迫痛苦學著不專長的科目,最後失去自信與學習動能的高中生嗎?

改革之路仍漫漫其修遠兮,仍待有志之士上下而求索。

或許我們可以聽一聽史迪爾小姐心中小小的期盼:「我希望自己不是唯一的勵志故事,希望社會能接受相對多元的教育型態,國家應該思考如何讓更多的政策、空間、人力與資源,成為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因為考試排名不是學習的動力,真正對知識的熱忱,才是學習的動力。不同專長的學生不要放棄教育自己的力量!人生太短了,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找回選擇,這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蔡淇華《青春微素養》36個通往更理想自己的基本功,給青少年的全方位生涯指南!

蔡淇華 蔡淇華

蔡淇華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現任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曾獲臺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教育部師鐸獎、星雲教育獎。出版多本暢銷著作:《青春動力學》、《青春微素養》、《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有種,請坐第一排》、《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