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偉瑩:錯的選才方式是學習悲劇的開始

作者:藍偉瑩;整理:張益勤

藍偉瑩:錯的選才方式是學習悲劇的開始

藍偉瑩:錯的選才方式是學習悲劇的開始

作者:藍偉瑩;整理:張益勤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世界變化的這麼快,你希望孩子以後擁有什麼樣的能力?現在國中八年級以下的學生,未來將面臨與現在完全不同的大學考試入學。最近,大學招聯會提出了六種改革方案,為什麼你該關心?

107課綱將在後年9月上路,適用新課綱新學習的學生,將會面對新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新的大學考試招生也將在110年,衝擊現在國中八年級以下的學生。但是當高中端如火如荼的進行教學改變,努力想替學校找到特色,為學生開闢更多的選修課與學習機會時,「大學該怎麼考」卻遲遲未定案。被捆綁在「考試不考、老師不教、學生不學」的僵局中,大學入學考試怎麼改變,將會是是否扭轉中小學教育創新的最重要瓶頸。

為了補上107課綱的最後一塊拼圖,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規畫了6大考招時程草案(甲、乙、丙、丁、戊、己案),今年8月開始舉行公聽會,預計年底定案。110年的大學考招,將關係著107課綱的成敗。

以目前公聽會的意見觀察,甲案(高三課程結束後進行考試,七、八月進行申請與分發入學程序)、戊案(現況微調)的支持度較高。但是,台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卻認為,甲、戊將無法落實107課綱精神:甲案有如聯考復辟,增加學生壓力,戊案也只會讓學生在高三下無法學習。「乙案才是正解」,兩個考試中間少了申請入學,不但不會打斷學習,也能讓高中落實107課綱所規劃的選修課。藍偉瑩為何獨排眾議?以下是藍偉瑩的說明:

對於大學或高中,不管用甚麼方式招生,大家都期待的是學生能學習,所以我想就用這個指標來檢視一下大學入學考試吧!

現在的大學入學管道分為4種,特殊選才1%,繁星推薦10%,實際上依據這兩個管道入大學的學生並不多,在一般公立高中每個班大約3-4位同學。幾年下來發現,即使3月中便知道錄取,這些學生還是上課繼續學習,無須過度擔心。考試分發入學每年7月份考試、8月放榜,根據考試分數填志願,最接近以往的聯考,是大家較為熟悉的,所以就不討論了。

現況:申請入學落榜者只剩一個半月準備指考

高中的最大困境是申請入學,從報名到放榜長達兩個月,出現高三下無法學習的情形。

申請入學要看學測成績,隨著名額越來越多,申請入學的程序也越來越複雜。申請入學的程序原本為報名、第一階段放榜、第二階段面試或筆試,再由各大學各自放榜。但是後來大學為了解決各自放榜後的缺額,他們聯合起來,增加了最後的統一「填志願」。因此到最終放榜。時間長達兩個月,一切底定都已經5月初。

這兩個月的時間裡,凡是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生都沒有心思上課。他們到處奔波,練習第二階段的面試、準備備審資料、準備筆試,便出現了高三下無法學習的情形。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不論有沒有錄取,這些人都得花時間把兩個月的學習補回來。沒錄取的人當然⋯⋯很慘,因為只剩下一個半月,其中還包含心情平復,以及重新找回學習節奏。錄取的人,也要趕緊收拾起愉快的心情,準備高三下期末考,也許到了6月初才能開始思考自己的學習。這並非表示申請入學有問題,相反地,大學招生自主,長久以來,每個學校因教育理念不同,選擇以不同管道、不同比例招生,這是很好的方式。

但是,大學考招的關鍵是招生辦理的時間。

▲大學招聯會規劃了六大時程草案,預計年底前定案,影響現在八年級以下的學生。(註:高三下為3-5月;高三課程結束後為5-6月;高中畢業後為7-8月)

 

不考慮戊:招生卡在考試中間會影響學習

 

要避免現在的問題,顯然是大學招生不能卡在入學考試中間,否則提早申請到大學的學生,並沒有節省太多時間,反而浪費了一個學期。因此在110學年度的方案中,很明顯的就是不用考慮戊案。

 

剩下來的甲、乙、丙、丁,差異在於考試的時間點與內容,要討論這個部分,就必須先了解學測(X)與選考(Y)的定位有何不同。

 

▲110年起,大學指考將走入歷史,希望改為重學習歷程而非考試成績的入學方式。

學測(X)自開始實施至今,定位其實是很清楚的,目的就是學力檢定。檢定學生的高中學科基本能力,所以範圍為必修,使用較模糊的尺度(15級分)。

如果學測(X)只是用做檢定,那最好的測驗時間就是在課程結束後。一是高三上學期結束後(現況),一個是高三結束後。兩個時間點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到底哪一個時間點有利於學生學習,又不會增加更多負擔?

選考(Y)的定位是從加深加廣選修考試中,了解學生對於某些科目的學習情形,以提供大學科系了解學生是否具有就讀該科系的潛力。如果高三上學期結束就考完學測(X),依據目前的規劃,選考(Y)不再考國英,考科只有數甲、數乙、物、化、生、歷、地、公。目的是希望,透過高中前兩年的試探與必修學習,到了高三開始深耕,學生便能針對有興趣的科目進行一年的學習。

如果學測(X)到高三下結束後才考呢?

反對甲案:全部挪到最後考,學生壓力倍增

若只從時間點的表現來看,學測(X)和選考(Y)如果都到高三下結束才考,似乎最能保證學生學習。但實際上呢?以過去的經驗來看,高三下的國文與英文都花很多時間在做學測(X)複習,犧牲了其他選修科目的學習。數學則得同時準備高一二內容的學測(X)考試,還要準備選考(Y)的數甲或數乙。這樣下來,為了幫助學生複習學測,可能犧牲某些選修課程,補習班必然針對這些狀況規劃出各種加強班、衝刺班,學生的負擔只會更重。

國英數的學習變調,自然科和社會科也一樣。

“甲案的規劃,要學生都要同時要準備學測(X)和選考(Y)兩種型式不同的考試。我想壓力完全未減,甚至更多。”

支持乙案:將選考(Y)取代申請入學的第二階段筆試

依現況來看,當學生用學測(X)成績,以申請入學的管道通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如果不是面試,就是筆試。大學科系決定筆試的原因是學測(X)成績僅是檢定,無法判斷學生能力可否就讀該科系。選考(Y)便能擔任這樣的角色,取代各科系在申請入學第二階段的筆試,成績也能直接被參考。

對學生而言,選考(Y)的科目即為高三加深加廣學習內容,高三下學期可以專心,且科目數減少,更能充分準備。

“選考(Y)是希望,透過高中前兩年的試探與學習,高三便能開始深耕,針對有興趣的科目進行一年的學習。”

對各大學來說,申請入學多了選考(Y)可採計,減少大學科系第二階段筆試各自命題負擔與試務支出。同時,學習歷程(P)也將幫助大學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歷程,不再因為十分鐘不到的面試而下錯判斷,讓大學申請入學能從學習歷程(P)與選考(Y)獲得更多可參考的資訊。

從兼顧學生學習,同時促進適性與降低壓力,還有滿足高中教育與大學招生的期待,我想方案乙會是比較符合未來教育所需的方案。

在107課綱中,加深加廣的課程是很重要的精神,若能在高一、高二落實「加廣」的試探課程,在高三用「加深」來對應未來大學科系所需具備的專業知識,對孩子的學習也更有益處。

雖然少子化對大學的壓力也不小,但是長遠來看,未來不應該是通才教育,大學各科系都必須思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不只是先搶到人再說,否則錯誤的選才方式反而會糟蹋學生。

 

偉瑩 偉瑩

偉瑩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國內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數千名教師安心跟隨的社群引路人。 學習唯有回到根本,才能真切與恆常。 教育改變追求的不是形式,而是內涵。 穩定的根本就是改變,不面對問題只會讓假象崩盤。 陪伴孩子找到生命的亮點與出口。 喜歡學,學會學,自主學。 用學習原有的樣貌去學習。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