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達翻轉教學法──我的十五年教學生涯之後的全新改革

學思達教學法,是一套完全針對學生學習所設計的教學法,真正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等能力。透過製作全新的以問題為導向的講義、透過小組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新學習模式、將講臺還給學生、讓老師轉換成主持人、引導...

學思達翻轉教學法──我的十五年教學生涯之後的全新改革

學思達翻轉教學法──我的十五年教學生涯之後的全新改革

搶先擁有!【葉丙成+張輝誠】翻轉雙書+《親子天下》半年只要899元(↘46折)

   

學思達教學法,是一套完全針對學生學習所設計的教學法,真正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等能力。透過製作全新的以問題為導向的講義、透過小組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新學習模式、將講臺還給學生、讓老師轉換成主持人、引導者,讓學習權完全交還學生。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各種能力、增進學生閱讀、思考、表達、寫作等綜合能力。至於以老師口述為主的傳統教學法不是不好,只是它偏重在訓練老師,而不是學生。

一、前因

(一) 聽同校同事莊溎芬老師說,去年到北京四中參訪,四中校長拿出全校所有課表,讓中山師生自行選擇進到任何一間教室聽課。──我聽完之後,大吃一驚,這是何等自信之語,何等自信之舉(此前我亦去過北京四中兩回,當時四中尚未能做到如此)。我自個兒捫心自問,真辦不到也。雖然我也曾讓許多臺灣、大陸的老師團體來課堂觀課,但我拿得出手的得意課程,只是我自個兒發明的「以小見大」教學法,通常是每一篇新課文的第一堂課,從一篇課文折射出整本著作(如從〈劉姥姥進大觀園〉講到整本《紅樓夢》,從〈范進中舉〉講到整本《儒林外史》,從〈庖丁解牛〉講到整本《莊子》思想,諸如此類),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在炫學,這樣的炫學確實讓許多前來觀課老師們頗為佩服,當時我亦頗以此為豪(詳參彼時筆記之一[1])。別人來參觀,我都是正常教學,從不曾特別彩排(故意這樣說,當然也有自得之意)。一直到前年,忽來了一團上海「特級國文教師」來校參訪(大陸中小學老師有區分等級,分二、一、特級,特級極難,是學校的活招牌,待遇和地位可比大學教授),學校又推出三人來示範教學,我是其一,剛好要教《孟子》。示範之後,連我的學生下課後都忍不著跑來跟我說老師教的真好(當時是全新的班)。但有另一學生來說,一團來訪的老師從後門走出後,其中一位老師拉著她,對她說:「你們老師教得雖好,卻是傳統講述法,學生沒有互動,也沒有問答!」當時我聽了之後,頗不以為然,覺得我的得意之作被羞辱了(我現在反倒為當時反應捏把冷汗,覺得慚愧極了,為什麼?容後再說)。課後座談會,我特地把這位老師講給學生的意見給說出來,然後只見上海教師分成兩派:一派支持我,另一派則說認為「師生問答啟發教學」會略勝一籌,最後演變成攻防戰,當時真是有些尷尬。

(二)去年本校邀請一名北市國中校長來演講「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講得奇爛無比,最大的賣點竟只是他去過東京,見過佐藤學本人,參訪過佐藤學影響過的學校,拍了許多照片。更糟的是,他才剛返台不久,連自己學校都還來不及實驗,就來講了 (更恐怖的是,我感覺他連佐藤學的書都沒讀懂) 。研習時間又不能走人,雖說演講邀錯了人,中山校長卻做了一件對事,她送給每位研習者一本佐藤學的書,我趁研習無聊時光遂一口氣把書讀完了,讀完之後,大吃一驚。(詳見附件[2])裡頭有太多我必須大點其頭完全認同之處,如他要讓傳統的教學歷程中著重於教師單方面的「教」(教授),扭轉成著重學生學習的「習」(學習),唯有學生自主、高效率、充滿思考性、體驗式、討論式的學習,才能把「從學習中逃走」的學生重新拉回樂意學習行列。又如他說:「即使一個公立學校老師教學非常精采,只要關上大門,孩子就被私有化,教室被私有化,學校被私有化。」諸如此類(其餘詳見我的讀後感)。──但是具體的操作,我還沒有想清楚。(不過,當時我的直覺是把臺灣教室學生座椅也強迫改成ㄇ字形,一定是膠柱鼓瑟的做法,不但勞師動眾,而且事倍功半,一定還有更好的方式。後來證明我的觀察是對了,至少在國文科必是如此。)

(三)中國有一個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其中有一集是讓參賽者倆倆一組,合作合唱一首歌,但最後只有一個人能夠勝出。觀眾卻能看到、聽到,這兩個人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演唱出一首極為出色的歌曲,超乎尋常太多太多。我被這一集完全吸引住了,為什麼?因為太動人了,這裡頭同時存在著合作和競爭,合作讓力量更加強大,競爭又讓彼此突飛猛進。我當時還沒有意識到這其實和佐藤學的「共同學習」產生的跳躍式學習成果不謀而合,但我暗自決定,我要讓這套「既合作又競爭」的模式想辦法運用在我的現場教學之中。

(四)前幾年我在師大、世新大學兼課,上大一國文,都會開設了一堂「小說與電影」,整學期的作業只有一篇小說和一部微電影。當時我的想法就是,每個同學都要看到其他所有同學的作品(不是只有我看到所有作品),然後每個同學都要給其他同學作品打分數和寫評語(不是只有我給評語而已,這樣每部作品就會有所有同學的分數與評語),學生作業的分數就是同學所給的分數,然後再加上我看他們每一位所寫的評語再給的另一個分數。這樣就會看到,所有學生在觀看作品(小說和微電影)時的專注表情,寫評語時的認真神情,還有拿回作品時,同時也拿到一大堆同學的評語和建議(我規定評語只能良善建議,不能批評,若有批評,我看會給「評分的同學」很低分數)。我覺得這樣的方式非常好,不全然老師變得輕鬆而已,也把評審位置同時給了所有同學,他們都有了更高的學習位置 (這是因為我時常擔任文學獎評審之故,我想要也讓學生感受變成評審的感覺,還有這樣所有同學才能看到好作品和壞作品,壞作品才有學習和效法的對象,重點是大家品味其實都很接近,對好作品的共識非常高)──當然,我也想要把它融入我的高中教學現場,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就是現在最夯的「多元評量」和「差異化教學」,我只是覺得能減低教師負擔(一個老師評語寫的再多,也比不上四十個同學的評語份量),又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五)今年畢業學生,因為我太喜歡這兩個班了(三平、三和),所以我破天荒地時常熬夜,一個人在深夜中為她們做完四十篇必選課文的大考作文講義,然後我用了一個法子訓練她們的思考,我在課堂上一題一題問,抽籤讓人回答。被抽中的學生,上台用麥克風講答案,我再從他的答案慢慢引導他們思考出正確或更準確的答題方式和正確答案。我當時見她們認真聽講和做筆記的神情,一方面感動,一方面難過。感動的是全班都十分投入認真的神情,這是我上課罕見的(一個老師上課上得再精彩,也很難全班「全部」都神采奕奕、精神專注,難免有一、兩個學生精神不繼);難過的是,我感覺自己像補習班老師,大考前來為她們抓重點。所以我暗下決定,我要讓學生這樣的專注精神,出現在日後的每一堂課當中,而且讓自己不會有像補習班老師的感覺。(所以我就發明了這一套方式,順利讓這種專注神情出現在現在的課堂上了,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有思考能力及上台表達能力)

以上五點就是我的基礎。從開學到現在我做了一系列的改革,現在我可以很驕傲地對大家說:下禮拜起,歡迎所有人(不分校內、校外,也不分老師或家長)隨時來觀課。是的,只要我有課,隨時都可以來觀課。我讓大家看到,沒有一個學生睡覺、沒有一個學生不專注、沒有一個學生打嗑睡。怎麼辦到的呢?

二、觀念

(一)讓學生成為主角

大家不要誤以為我是佐藤學的信徒,我不是的。我甚至連現在喊的漫天嘎響的「學習共同體」和「觀課、議課」,都還不知道真實具體細節。佐藤學真正感動我的只有觀念,容我不厭其煩地再引述一次:他要讓傳統的教學歷程中著重於教師單方面的「教」(教授),扭轉成著重學生學習的「習」(學習),唯有學生自主、高效率、充滿思考性、體驗式、討論式的學習,才能把「從學習中逃走」的學生重新回到樂意學習行列。──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認為具體操作內容,絕不可能直接複製,因為日本和台灣不同,台灣各地又不同,各校素質和特質也不同,每個學科也不同,所以一定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全新教學方法。尚未看到佐藤學的書,這十幾年來我就已經著手實驗各種可能的教學方法,我的理念很簡單,我不要讓我的學生成為填鴨式教育的填充品和犧牲品,我要訓練學生思考,所以有一個實驗是:每一課的白話文我都會讓學生直接看,然後問三個問題:作者表達了甚麼觀點?作者用了甚麼寫作技巧?你怎麼看待這篇文章?看完便抽籤問學生,讓他們回答。當然這樣的方式,成效不彰(下面會解釋原因),但是我還是一廂情願願意花時間訓練成效不彰的思考力,那是因為我認為如果連這個都沒有了,我的學生又要回到填鴨教育了。這當然是我的空洞理想,實際上也是失敗之舉。不過,我也有些很好的實驗,一直延續到現在,如學生互評、學生佳作共享、自我介紹(這點此後會詳談)等等。換句話說,我只是從佐藤學那裏確認了,我不能等待了,我必須翻轉教學,但是實際具體的操作方法必須是我自己去尋找、發明、實驗出適合我的(這很重要,老師也有差異化)、適合我的學校、適合我的學生,那個最佳的教學模式。

讓我們來將心比心吧!倘若我們在校務會議連聽了兩個小時之後,哪怕校長、主任們口才如何再好,我們能夠不打哈欠,不想睡覺、不滑手機嗎?是的,何況是學生,他們一天聽下來就是七到八個小時,他們打哈欠,想睡覺、想滑手機,原就是人之常情。那麼老師有甚麼資格苛責學生睡覺、滑手機呢?所以怎樣能讓學生不睡覺、不打瞌睡,這才教學翻轉的關鍵。讓我們在回到人際關係互動的實例上來作個比方:兩個人交談,一人口沫橫飛,越講精神越好(此人多麼像老師啊),另一人則越聽越累,越聽越想趕緊逃開(多麼像學生),但是這個時候,原先口沫橫飛的人忽然問了另一個人一個問題,只見另一個人彷彿重獲生機,登時也講了起來,於是越講越熱烈,越講越精神。──是的,沒錯,這就是我心中認為的教學翻轉的原始模型,一個問題刺激思考,一個問題讓位置對調,一個問題讓講述權轉換,一個問題復甦了學生精神。──那麼,為何我們還要不厭己煩、不厭學生千煩萬煩地一個人唱獨角戲,從上課鐘響講到下課鐘響,從年輕講到白首,講到獨樂樂而學生眾哀哀呢?

當然,我對學習成效金字塔圖不是沒有懷疑,數據如何產生,排列一定是這樣嗎,正如我到現在就親眼見過兩個人光憑講述(教學效果只有百分之五),卻對我產生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學成效(簡媜也見過其中一位,她也這樣認為)。但是我們捫心自問有把握自己也可以是這麼少見的秀異人士嗎?如果不是,為什麼我們還要繼續「霸佔住」講台孜孜矻矻地「誨人以倦」呢?是的,把講台讓給學生,把主角讓給學生,把講話權讓給學生,老師所要做的只是打造一座舞台,製作一場秀,老師搖身一變,成了主持人。我是主持人,我怎能不開放教室?我怎能不希望更多人來參觀這場秀?是的,所以我打開教室,歡迎大家隨時來看秀!

(二)好奇心和思考,才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

若讓我為現在進行的新教學模式取個新名稱的話,頭一個我想到的就是:「猜燈謎式的教學法」。

容我先描述一個至今腦海仍印象深刻的畫面:我小學三年級,這一年的中秋節晚上七點(後來又換成元宵節),大哥帶我到褒忠街上林清森藥局旁猜燈謎,我望著牆上一道道謎語,一題也答不出來。可密壓壓的人群,還是有人舉手回答(我哥也能答,但當時氣氛太緊張,他根本沒空低頭理我),若遇上有人答對,主持人會興奮大叫:「通!」(一旁還有人負責敲一聲鼓,「咚」,聽起來就像「通」。又有另一人負責發送禮物如肥皂、毛巾之類)然後臺上的主持人會摘下謎紙,高舉至臉頰,向大家解釋,為何答案是這樣,大夥兒這才意會過來,點頭如搗蒜,你會聽見,喔,真鰲,這樣也想耶到;這時若有人答錯,主持人會搖頭,一臉惋惜:「還有更好的!你再想想!」隨口又多透露一點線索、一點蛛絲馬跡,讓大家繼續去思索更準確的答案。──我當時實在太著迷這種場景了,為什麼?有很多原因,第一,猜對的人當場馬上成了眾所矚目、眾所欣羨的焦點,感覺有如桂冠加冕,有著無比虛榮、無比驕傲!(我到現在都還懷念那槌鼓聲啊!)第二,主持人巧妙引導,試著讓參與者一步步自行想出正確答案,這個過程也太迷人了。我在第二年(小四)終於猜到了生平第一個燈謎,我到現在(三十年了)都能記住這個題目:「湖、海」,──射臺灣地名二。當然,我既要證明好奇心和思考是最佳學習動力,自然是不會笨到馬上公佈答案,那就請日後要來觀課的朋友,頭一個能猜出者就送一塊肥皂啦!喔不,還是送拙作好了。第三:現場若有不會猜的人,還是可以透過不斷觀摩他人猜對的答案、主持人的詳細講解之後,慢慢就能產生模糊的概念,慢慢又能逐漸清晰起來,這其實是同步觀摩、同步學習,而且透過求解而不可得的過程中,又產生另一種追求知識的奇妙迫切與渴望感。甚至,還能激發離開現場後產生另一種「自發學習」的渴望感。──是的,又是我,我從當晚回家之後,就開始尋找燈謎書自學,隔一年回到現場,已非當日吳下阿蒙,到了國中、高中時那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了。

猜燈謎這個寶貴經驗,提醒了我,翻轉教學的整個教學現場模式應該從這裡產生才對。老師要轉換成主持人,上課不再霸佔講台滔滔不絕,而是著重在事前的準備工作,製作出一題又一題的題目(就像燈謎的謎面),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後提供足夠資料,讓學生自行去分析、思考、判斷,最後才讓學生上台發表(就像猜謎者舉手答題一樣),答錯了,老師就不斷引導或追問,讓原答者回答,真答不出來也沒關係,就讓另外想自願答題者上台回答,一直引導至答出正確答案為止(其他同學會在這個聆聽的過程中同步觀摩著、同步學習著)。若答對了,沒錯,我會雙手大張、表情激動、聲音高亢,大喊:「you got it!」大家應該很清楚了,這就是我送給學生的那槌鼓聲!(相信我,學生會充滿成就感!)

猜燈謎式的教學法,道理很簡單,就是不要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了。試想,每一道燈謎的下面都有答案,這樣,誰還要來猜燈謎啊!誰還會有好奇心啊?誰還有想要思考啊!

接下來我要舉的例子,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哈佛大學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教授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這本書在2011年狂銷至今(感謝雅言出版社總編輯顏擇雅(Joyce Yen)先生,這也是我敬重他的最主要原因,因為他引進了許多高水準卻又能暢銷的書,廣泛地刺激並影響了臺灣的學界、教育界以及一般社會人士的觀念,這一點是相當不容易的!比起關在學院裡頭寫自鳴得意的論文,卻一點都沒有影響力的教授們好太多了!貢獻也大太多了!)大家如果看了這本書之後,我建議最好再去看看哈佛大學的開放課程,英文不好沒關係,朱學恆組織成立了「MyOOPS開放式課程」(http://www.myoops.org/main.php),燒掉他翻譯《魔戒》賺來的一千萬,全部免費(這樣大家就知道不能因他和名嘴坐成一圈在電視上胡說八道就對他嗤之以鼻了)。──去看看,看一下邁可.桑德爾在禮堂上對著數百名選修學生,上課時沒有一個學生睡著,也沒有一個人不專注。你應該可以猜出原因了,是啊,他一開始就拋出問題了:「一列電車剎車壞了;更糟的是,駕駛突然發現前方軌道上居然有五個工人!電車肯定是剎不了車的,通知工人也已經來不及;不過這時駕駛發現前方有條岔出去的支軌,支軌上只有一個工人。──如果是你,你會選擇直直向前開撞死五個人;還是轉彎只撞死一個人?」接著就讓學發表意見,有時還區分正反兩方,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反覆攻防,而邁可.桑德爾可不是站在旁邊閒著,他不斷穿針引線,不斷引導、追問,最後終於讓學生答出他想要的真正答案,是的,邁可.桑德爾就會把答案扣回他所要談論的主旨。換言之,答案是由學生自行想出來的,不是邁可.桑德爾告訴他們的!

於是我想到另外一個比較文雅的命名:「學思達教學法」(還可以諧音「share start」)。就是讓學生自「學」、「思」考、表「達」。老師要做的就是準備充分的資料讓學生自學(哈佛學生似乎不用,因為他門的基礎能力已經建立)、設計良好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透過不斷追問讓學生學會準確表達!

是的,唯有好奇心和思考,才能讓學生保有旺盛的學習欲望。

三、反思

(一)為甚麼老師不敢「隨時」開放教室讓人參觀?

(二)為甚麼學生上課不能睡覺?(老師上課太無聊、或者老師上課上得太好卻大量消耗學生體力,為甚麼學生不能睡著?)

(三)為甚麼學生上課不能講話?(學生講話一定會影響學習嗎?)

(四)為甚麼臺灣的教學模式幾乎只剩一種:老師永遠霸佔住講臺,學生永遠呆坐座位?這樣的教學模式是怎樣產生?利弊為何?

(五)怎樣才有做到上課時「沒有一個學生睡覺,沒有一個學生不專注」?(每個人都發一瓶蠻牛嗎?)

(六)老師有想過怎樣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表達和寫作的能力嗎?為什麼我們不注重呢?只是因為大考不考嗎?寫作是「多看多寫」就會進步嗎?

(七)國文老師的我們,在上課曾教過甚麼東西,自我相信這是學生畢業之後不會忘記,並且終生牢記?也就是說可以帶的走的能力?

(八)如果社會都瀰漫著國民閱讀風氣太差,國文老師的我們曾做過怎樣的努力,培養學生有一輩子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嗎?

(九)如果社會都瀰漫著國民普遍缺乏世界觀,國文老師的我們曾做過怎樣的努力,培養學生有寬廣的世界觀?

四、操作細節

(一)全新製作以「問題為主軸」的講義

1.  學思達教學法的整個模式流程為:學生個人自學、自行研讀(可訓練閱讀能力)、自行思考(增加思考訓練),接著小組討論(以四人為佳,並排座位之前後四人為最適宜,只要前面兩位同學轉頭討論即可,也就是說不用大費周章全班搞成ㄇ字型,人數每超過一人效果就會下降,因為人數太多不利於每個人發表與聆聽。小組討論同時可訓練團隊合作,又可增進小組成員感情),共同分析、歸納、整理,然後抽籤讓一個學生上台發表(此學生講述的成績,是代表了整個小組的成績,因此不會隨便回答;另外透過不斷有學生上臺發表,可以相互觀摩,增加學生的表達能力,效果奇好無比)。若抽到的學生上臺不會回答,小組其他組員可趕緊上臺相互支援。其餘各組的組長則針對被抽到的學生所發表內容進行評分(這樣同學才會認真聆聽,專注聆聽別人的講述也是一種基本的禮貌訓練與要求)。最後才是老師補充(所以老師只要補充精華和最重要的東西即可)。如此不斷重複進行,大約一堂課可討論三到四個問題,也就是說要控制好自己的上課進度,只要控制問題數即可,但同時也說明了每一個問題內容都非常寶貴。若要讓進度變快,方法也很簡單,只要是把學生自學的部分讓學生事先在家裡完成,上課只剩討論、發表和老師補充,上課速度自然就可以加快。

2.  從前老師們都太輕易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了,當老師們輕易告訴學生答案,學生就只剩下接受或不接受,接受的人又就只剩下「背誦」,不接受的人就會出神,然後睡著,而接受的人不久精神也會開始疲累。但如果「答案」是由學生自行「想」出來的、「討論」出來的、「發表」出來的,學生幾乎不需要背誦要能輕易記住答案。而且上課時學生都是不斷在低頭研讀、群體討論、上臺報告、注意聆聽。換言之,學生在課堂上是不斷在運動著、轉換著、變化著,而不是從頭到尾呆坐板凳只聽老師侃侃而談講述五十分鐘。(注意這個觀念和原則,就能做出精彩的翻轉講義)。

3.  講義要從課文開始,延伸到課外,從簡單而逐漸增加難度、廣度和深度。從前老師們以為很難,費盡唇舌,把自己講個半死,學生也未必聽進去了、未必聽得懂。但是,透過學生自學與討論,老師可以一個字都沒講解,學生卻幾乎都可以讀懂七成到九成原文,也能答出七成到九成正解,甚至也能答出正確答案。請注意:不要再花時間講解學生自己看就能看懂的形音義、解釋和翻譯(這樣不像是在扶著學生走路嗎?學生明明自己就會走、會跑、會跳,老師們卻把學生當作殘障人士,一定要扶著他們走?),這些只要老師給學生足夠資料,他們自己看就看得懂的!所以學生為何不能擁有備課用書?老師們自己都看翻譯,為何學生不能看翻譯?不要吝嗇,通通提供給學生!該給學生的資料通通給他們,不要再麻醉自己,也不要迷戀自己了,這些不用老師們講,學生自己都通通看得懂的!

4.  講義要以問題為主軸,一個問題,提供一份資料,資料要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方便短時間閱讀完,也方便集中焦點討論。講義要循序漸進、增加深度,這樣學生才會由淺到深、由易而難、由窄到深,這樣收穫也才會更大,──所以不再講低層次的認知,要講高層次的理解、思考與表達。

5.  講義製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課本的知識與學生的生命、處境和現實發生關聯,這樣學生學起來才會覺得對自己有用!

(二)學生分組

原則上將緊鄰的前後座位四個學生分成一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老師製作一張可供一個月評分用的評分表,交給組長。分好組,讓各組向全班報告各組所有組員名單,各組組長逐一登錄在自己手上的評分表。如此則全班分好組,各組組長手上也有其他各組名單。日後每抽一位學生上臺,組長可依上臺學生發言內容給分(我的方式是針對答題滿意度給○到三分,上臺同學沒辦法回答,全組也都沒有搶救回答的則是倒扣○到三分。──此評分規則可由老師們自行調整),最後每到一個階段(如一個月,或學生換位置之後)則加總全部分數,依總分高低區分各組名次,名次高者則整組同學都是該次平常分數最高者,依此遞降之(我的間隔是兩分,最高組是98分,第二高分則是96分,以此遞降)。──是的,這時候就會有同學問:「老師我們這一組都沒被抽到,沒有分數,怎麼辦?」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只要在抽學生回答之後,再問一聲有沒有要補充的?(也就是開放給同學搶分)你就會發現,很多同學爭先恐後要回答!(這大概是在臺灣現場學很難見到的奇景,不信的老師們請各自在課堂上試問看看!)

分組的概念,我是從佐藤學那裡學來的。但我確實沒想到效果這樣好,它幾乎就是學思達教學法能夠成功的主因。這一點還是要感謝佐藤學。雖然以前我也時常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教學,但只要我抽完一個學生之後,其他同學就完全鬆懈了,完全不甘他們的事,甚至也不想聽,只有被抽到的學生倒楣(這也是之前我覺得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是區分一整組之後,同組的人會一起緊張,其他組的同學因為要進行評分也得認真聽,全班同學就會在一種得分與被評分、講述與聆聽的專注狀態下進行學習著,那種專注叫誰看了都會感動。──而營造出這個狀態則是我從「中國好聲音」的「既合作又競爭」的比賽規則中得到啟發,轉而運用在教學之中,──感謝「中國好聲音」!

大家不要輕忽讓學生上臺表達這件事,這是一個重要的訓練,而且透過這個訓練,學生會從一開始發抖、不知所云、贅詞一堆、回答不準確,不斷透過老師引導、同學的優良示範,因而不斷地成長,只要一個月,老師們就會發現,沒有一個學生害怕上臺,上了臺都能侃侃而談,試圖準確地去回答問題。為甚麼,因為有好的示範,同時下面有很多眼睛盯著他們看,要給他們評分!我想要分享一個例子,有一班某同學,大概天生內向,第一次被抽上臺,杵在講臺上擠眉皺額,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覺得不能打擊到她的信心,於是發想出同組可以救援的機制。第二次又抽到她(同組的人都不禁小聲喊出:「慘了!」),她上了臺,還是擠眉皺額,我跟她說:「你只要說一句話就行了!」然後她又擠眉皺額,隔了一會兒,她終於說了第一句。我開心地叫全班給她熱烈鼓掌!然後她就多說了五六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面朝黑板,把屁股朝向全班。第三次又抽到她,我跟她說:「如果你能面對全班同學講,那就更好了!」沒想到,她真得慢慢轉過身來,面對同學,然後艱辛地講了十來句!(我當然又讓全班為她鼓掌、喝采)──從這位學生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同儕學習、相互提攜、精進向上的巨大力量、也感受到了提供一個舞台讓學生上臺盡情發揮、盡情練習、盡情表演的重要性!

(三)老師引導

1.要怎樣讓學生相信這套教學對他們是好的?甚至對他們日後的大考成績是有利的?這是一個關鍵問題。關於前者,不用解釋太多,因為學生們很快就會自己發現:上課變得很有趣、精神很專注、不會睡著、學習效果變好……。至於後者,只要用一個簡單方法就可以辦到,第一節上課時把學測及大考各一份考卷印給所有學生看,一題一題說明命題方式與內容(不是解題喔),選擇題約占總分一半、非選約占總分一半,選擇題當中有一半是出自共同四十篇(或三十篇)選文當中,這些選文考的方式無非是字形、字音、字義、句意、修辭、篇旨、作者,(這些學生難道自己看不懂嗎?)另外的一半則是全部出自課外,要考的無非是基本語文能力。非選擇的題目,有三分之一會考一題「四十篇共同課文中節錄某段」的文意理解寫作,剩餘的三分之二則全考課外的思考、表達與寫作。換句話說,當老師斤斤計較於課本的形音義、句義、修辭、篇旨、作者,整張大考考卷也才考四分之一,但是我們卻因此而犧牲了學生的上課興趣,另外的四分之三,幾乎無暇它顧,反而甚少著墨。可是學思達教學法恰恰相反,在於我相信大考所考的課文部分,也就是整張考卷的四分之一的考試內容,我只要提供足夠的資料給學生自行閱讀即可。另外四分之三,我卻可以不斷透過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表達、寫作之中,培養並增進他們的基本能力,同時還保有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可謂一舉數得,奇怪,老師們何樂而不為呢?

2.是的,學思達教學法的成敗關鍵,就在於「事先分組」、「課前講義製作」以及「老師引導」這三件事上。如果有來觀課的朋友就會發現,教室講臺上會有兩支麥克風,一隻是專給學生用的,另一支則是我的,我的位置不在講臺上(講臺專屬給學生),我的位置是在講臺的左下方。進行學思達教學法,老師的工作不是講課,而是聆聽學生回答,然後矯正學生的表達方式(如身體搖晃、不拿麥克風(提醒她後面有三千個觀眾都聽不到聲音)、贅詞一堆、態度不端莊、講話不得體……)、引導學生用準確的答題技巧、次序、用語(這不是就在訓練學生回答大考的非選擇題嗎?)、引導學生回答出準確的答案、追問更深入的問題……。如果有學生答得很好,就要大喊「you got it!」如果答不出來,趕緊開放搶答,營造緊張氣氛、製造搶答高潮……(沒錯,這就是我從猜燈謎中轉換來的!)最後,老師才補充說明更深入的內涵與延伸。

如此一來,學生下課時,很少人會問你,老師這個題目的A選項為何不行?而是,老師我覺得墨子的兼愛思想很難施行吧?老師我覺的蘇東坡在烏臺詩案之後的曠達和悽苦心情是有矛盾的?老師我覺得孟子好愛亂罵人、心胸又狹窄、又喜歡吃醋(因為孟子罵墨子、楊朱罵得很難聽,有禮貌的高中女生頗不以為然)……,這樣教書,其樂何如啊!

所以,老師要訓練自己的,不是又把課本(備忘)寫得密密麻麻,而是要訓練自己的主持功力、思考能力、引導能力、甚至表演能力,這樣才能得心應手,進行學思達教學。

五、結論

道裡很簡單,這是一套完全針對學生學習設計的教學,才能真正訓練到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等能力;傳統教學不是不好,只是它偏重在訓練老師,讓老師口才越來越好、笑話功力越來越精良、學問越來越大、自信越來越強,至於學生,聽者自知,不聽者不知,效果如何,只有天知道。



[1] 今日小講(2009年4月21日):今日一早,徐州師大兩名教授(其一為李昌集,善書畫,乃龔老師友人,名片上有其書畫作品,極雅致),在校長及輔大孫永忠教授陪同下,來一孝參訪旁聽。之前我即考慮,依照進度恰好可以選擇上《裨海記遊》或「文化基本教材」《論語》部分,若是前者,大陸定然不知郁永河為何許人也,郁某在文學史上地位薄弱,幸運的是他在三百年前來過台灣,紀錄成書,並且台灣順利在三百年後飛黃騰達了,要不,會不會有人看重他都還是個問號,所以說郁書史料價值遠遠勝過文學價值。教這本書,非但顯不出台灣的精采,反使來客一頭霧水。那就教《論語》吧,進度正好是到孔子談「詩禮樂」,要知道,《論語》何其難教也,原本就不光是字句傳授而已,更是生命的激盪與衝湧。前些年于丹來我校演講,聽之前先看了她暢銷的書,一到現場仔細聆聽,果然口才便給,辭采燦燦,但實際上離孔子思想精髓何其遥遠啊。我自然不敢臉上貼金說自個兒講得比人家好,而是曾經滄海難為水,我聽經書唯一讓我感動到無以名狀的,唯有毓老。說開了,經書不是空說(何況還要說的精采透闢),還有實踐,且是由小而大的實踐、由少而老的實踐,任重道遠,無遠弗屆。值此之故,前些時想了一想,既然人家客人從遠方來,要給人看就讓看真正精采之處,便依課程進度談《論語》詩禮樂。今天,先從周公制禮作樂說起,接續講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春秋局面,然後再從兩個層面(己立、立人)實踐內涵談詩禮樂的內容與理想。最後再補充一點孔子的音樂素養、和道家的禮學差異,以及孔子周遊列國時晉、楚等大臣對孔子的看法,然後圓滿結束。

課後,幾位教授的恭維應酬話就不提了,之所以如此大表驚詫,主要還是因為他們沒能聽過毓老說經,要不能被我這種小毛頭鎮住嗎?倒是有一點值得提,一孝同學老說有人來參訪時,我就會穿起襯衫加球鞋,但今天我仍如往常一般,T袖加拖鞋,反倒是她們一個比一個矜持,平常愛抬槓的同學竟全都噤若寒蟬了,怪哉怪哉。

[2] 張輝誠〈點燃團體內部熊熊的向上力量──讀佐藤學《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佐藤學的教育改革背景,除了日本教育現場裡學生大規模「從學習中逃走」的危機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深刻背景,那是後工業時代的來臨,「追求基礎學力」的改革在日本已經證明是時代的錯誤(頁108,看到這裡能不為台灣的基測、學測等名詞捏一把冷汗嗎?),青年勞動市場(單純勞動市場)迅速瓦解,因此佐藤學認為生存於後工業主義時代的孩子需要的是因應知識的多元化及高度化,實現高品質的學習歷程。

是的,實現高品質的學習效果,就是佐藤學教育改革的思索核心。他要讓傳統的教學歷程中著重於教師單方面的「教」(教授),扭轉成著重學生學習的「習」(學習),唯有學生自主、高效率、充滿思考性、體驗式、討論式的學習,才能把「從學習中逃走」的學生重新拉回樂意學習行列。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首先第一步是從老師的觀念下手,要讓教師把過去以傳授知識的「量」為主,轉為以學生學習成效的「質」為主。然後為了擴大效果及增強能量,佐藤學提出「學習共同體」,姑且讓我用一個簡單的形象來說明,那就是「打開教室、歡迎光臨」,讓教師們相互觀摩上課、學習優劣缺失、改善促進學生「學習」的方法等等。(佐藤學把不願公開教學的老師,用了一個很深刻的字眼批評,私有化。他說:「即使一個公立學校老師教學非常精采,只要關上大門,孩子就被私有化,教室被私有化,學校被私有化。」從這裡就能夠知道,佐藤期望中的學校是屬於一個團隊,不是個人單打獨鬥的突圍。)老師打開教室,讓其他老師、甚至家長進來,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學優汰劣」的向上「伸展跳躍」的模型。延伸這個觀念到學生身上,自然而然就會成為「協同教學」(學生分組、學習力強者提攜學習力弱者,順勢就把競爭型的學習改變成合作型的學習。)

佐藤學的教育改革其實並不見得多麼高明,因為他只是回歸到學習的本質而已(他自己也這樣認為,他說他的改革,只是回到學習的原點而已),東方教育之所以淪為填鴨教育,佐藤看的很精準,那是從邁向工業化的開發中國家為了追趕西方國家的大量知識成果而不得不加速與濃縮,實施數十載確實也達到了世界先進的水準,但填鴨式教育的犧牲就是葬送了今日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佐藤之令人感到敬佩,在於他選了一所最爛的學校實驗,透過他的理念加以改變,讓學校回復聲望、老師增加能量與信心、學生歡喜重回學校樂於學習。並且推而廣之,開始改變十所、百所、千所國小、國中、高中。這和他堅信必須走進教學第一現場進行改變、堅信由小而大、由下而上的擴散力量(不是由大而小、由上而下)、堅信團隊的力量一定勝過一盤散沙有關。(從這裡就不免讓人聯想到人本,人本做的是恰恰就是完全與佐藤背道而馳,其成就也就天差地別了)

佐藤還解決了絕大多數家長們或大眾的疑慮:這樣的教學,學業成績表現會好嗎?佐藤透過實例證明,改變傳統教學形式、甚至減少教授知識的量,透過激發學生共同學習體的力量,最後的表現卻超越了「只注重成績表現的教學法」,並且學生還獲得到了熱烈的學習動力與興味。

佐藤也透過學術研究論文支持,證明能力分班的學習成效並不會比常態分班好。理由很簡單,因為一旦能力分班之後,下層班的學生只會感到安心,卻得不到學習力好的同學一起「共同學習的伸展跳躍」。

另外,佐藤還提出一個許多老師可能的擔憂,問題學生該怎麼辦?佐藤從改變「底層學校」得來的經驗,形成一個信念:「那就是『挑戰學習的學生絕不會垮掉』。實際上,持續挑戰學習的學生即使家庭崩壞、人際關係崩壞,自身也絕不會崩潰;反之,從學習中逃走的學生會輕而易舉地崩潰,無法信任老師、家長、朋友及社會,甚至對自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也感到絕望。」這幾句其實非常動人,因為佐藤已經把「學習」知識的成效轉化到了「道德」修養境界。何以能夠如何?因為佐藤的學習理論,包含了最重要的「同學互助、合作」的人際關係,不再只是單純的筆試知識了。

佐藤的理論當然不會沒有盲點,從知識轉入道德,是否就真的確立了道德,這還能難說(但是佐藤一再強調學習是為了將來盡社會責任、為了進入民主社會的預作準備,多少彌補的這塊缺失)。但佐藤之可貴在於他看到了開發中、工業化努力邁向高度開發、後工業化之後的教育弊端,適時提出改善,讓學習回到原點,讓獨立的教育者形成一個巨大的團隊力量,換言之,就是點燃團體的內部向上力量,這方面,佐藤功不可沒。但是問題來了,佐藤的教育理念推行之後,有了改善,接下來呢?這才是我們更要思考的問題。

因為,隨人作計終後人啊!

搶先擁有!【葉丙成+張輝誠】翻轉雙書+《親子天下》半年只要899元(↘46折)

張輝誠(犬馬) 張輝誠(犬馬)

學思達教學法創始人

「學思達教學法」創始人。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2013年9月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是臺灣教育圈「隨時開放教室」第一人。創臉書「學思達教學社群」、「學思達教學分享平台」(ShareClass),打破校際藩籬,共享學思達教學講義。同時組建八十餘位學思達核心講師群團隊,在全台各地辦理演講、工作坊,分享學思達教學法,並受邀到世界各地分享,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