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師亦友】教學除了「關心」,更需要「熱誠」!

教學除了關心,更需要熱誠,但是「關心」又該如何轉化成「熱誠」?詹志超認為關鍵在於要能落實「亦師亦友」的理念,在互相尊重前提下,可以親近的跟學生溝通,撇開年齡上的隔閡,和學生們當「忘年之交」的朋友!

【亦師亦友】教學除了「關心」,更需要「熱誠」!

【亦師亦友】教學除了「關心」,更需要「熱誠」!

印象中,老師總是如此地讓人敬畏,也許是因為「老師」這個「權威」名詞的關係,或許是因為老師的學識高人一等;不過,老師與學生之間年紀的差距,才是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會和老師保持一定距離的主因。

在我的學習過程中,我的老師們都具有這些讓人敬畏的「條件」,因此,我和老師們的關係,就像平行線一樣,永遠沒有交集的一刻。如今,努力回想學習歷程,腦海中居然是一片模糊的影像。倘若其他人學習的色盤是五顏六色,多姿多彩,恐怕我的色盤只有黑白,平淡無奇。

我深深以為:師生之間的關係,不應只是建立在學問的「教與學」,能夠讓學生學習的色盤是五顏六色,讓雙方的關係更密切、互動更頻繁,甚至學生畢業之後,情誼能夠長長久久,還在於理念或態度的影響及感化。

記得開始教書的第一、二年,我也非常「關心」學生,但是因為我和學生年齡的差距還不到一輪,即便學生視我如大哥哥般的與我親密互動,卻仍考驗著初為人師的基本「尊嚴」,在「尊嚴」被忽略的情況下,學生頻頻在「群體規範」上出軌,我曾經懊惱過、失意過,甚至開始懷疑這樣的「關心」是否出了什麼問題?此時,自心中油然而起的念頭,隨即在思緒裡竄流…

每一位老師總是將「關心」這個名詞掛在嘴邊,也經常脫口而出表明自己是一個「關心」學生的老師;然而,這樣的「關心」畢竟只是「抽象的名詞」,每個人都能輕易地高舉「關心」的旗幟,但卻非人人都能將抽象的「關心」轉化為具體的「熱情」。

我相信學生絕對懂得老師是關心學生的,但是膚淺的「關心」似乎只是一種「旁觀者」提出一些忠言或建議罷了,態度上是比較消極的;「熱誠」則是由旁觀者的立場轉變成「當局者」的「瞭解與解決」,老師能夠和學生成為當局者一起瞭解並解決問題,那是一種「同舟與共」的「生命共同體」,是一種積極的參與。

「熱誠」的態度,不應只是表現在學問的教導,更應表現在學生品德的進步提升、人際的互動往來與生活的豐富成長,讓學生瞭解老師不只是消極地關心成績的優劣,更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於任何一方面的積極投入。

教書二十餘載,我始終關心著學生,我的熱誠依舊,積極的「熱誠」態度,並不會因為年紀的增長而有所改變,學生也從不懷疑過我的「熱誠」。但是「關心」又該如何轉化成「熱誠」的態度呢?我認為關鍵在於要能落實「亦師亦友」的理念。

時而如師的教導,時而如父的勸誡,時而如兄的關心,時而如友的交心;在尊重與嚴肅之中,不失輕鬆與自在;在言談與說笑之中,不忘學習與成長。這就是屬於我的「亦師亦友」理念。

現今,在課堂或是課業上,學生依然非常尊重我;在課後或是生活上,學生仍視我如大哥哥般,很多意見與問題就在「亦師亦友」的關係下溝通、解決,師生之間的距離不因為年紀的差距而遙遠,說是「忘年之交」亦不過矣!

每年看到學生寫的教師卡以及傳來的簡訊,總讓我感動萬分,在輕鬆、逗趣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學生對於我的接受與喜愛。就一個老師而言,落實了「亦師亦友」的教學理念,獲得了學生正面的回饋,平常的辛苦也都因此隨風而逝了!

新學年開始,除了資深老師繼續堅守崗位,也加入了許多以教育為志業的新熱血,如何教得有尊嚴、教得愉快,進而讓自己在百年樹人這條路上走來無怨無悔?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我深深體會到一個事實:教學除了「關心」,更需要「熱誠」;縱使歲月改變得了年紀,卻改變不了熱誠!

延伸閱讀

詹志超【隨寫人】 詹志超【隨寫人】

台北延平高中班導師

我是一位中學國文教師,任教於臺北市私立延平中學。身為一位被賦予生活教育與生命啟思職責的國文教師,我以「生命教育」為重點,期望從情感、人際、生活、人生、生命各方面,透過文章,啟發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瞭解。同時自己也從優質的部落格吸收許多察人、看事、觀物以及生活的心得,充實人生與生命旅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