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忠:讓「不想」和「不動」消失在課堂

偏鄉教育的問題的確不只是教育而已,只有從教學上開始改變,才是改變一切的按鈕。

王政忠:讓「不想」和「不動」消失在課堂。圖片來源:paulaphoto/Shutterstock.com

王政忠:讓「不想」和「不動」消失在課堂。圖片來源:paulaphoto/Shutterstock.com

本文重點摘要

偏鄉孩子跟所有臺灣的孩子都一樣,具有多元的天賦能力,是環境的限制,讓他們無法得到專業而公平的機會舞臺,探索發現自己的天賦,並將自己的天賦轉化成可以選擇未來人生的能力。這個環境包含家庭、社區以及學校。在我的觀察之中,進到中小學教學現場前的家庭及社區不利環境,讓偏鄉孩子無法建構出對於學習的充分認知。更甚者,連基本的認知都不可得。

這種認知我稱為「學習動機」或是「學習態度」。

身在偏鄉國中,每一年的新生讓我們感受最強烈的莫過於——孩子學習時,所呈現的低動機以及負向態度。我和我的夥伴清楚地了解學習低成僅是結果,低動機及負向態度才是原因。這個原因無可否認,來自於偏鄉弱勢家庭比例高,家庭支持力量或者無心或者無力,當然也有無奈與無感。家庭構成社區,當家庭如此,社區又能如何?如果連偏鄉學校都無法在教學上帶給學生選擇的能力,學生如何改變?學生如何不受原生家庭的負向影響,進而正向影響家庭?家庭無法正向發展,社區如何具有再造或改造的能量?社區無法再造或改造,不利地區的經濟文化,如何透過人才、財力振興或重生?

偏鄉教育的問題的確不只是教育而已,但學校裡的校長、主任和教師,所能夠承擔並且也應該承擔的是,先透過課堂教學的改變,進而改變偏鄉的樣貌。如果搭配總體課程的規劃,那麼帶動家庭與社區改變的速度與效能將能更全面。十六年來,我和夥伴在爽文國中積極投入與奮力堅持,希望先從教學與課程上的改變,讓偏鄉教育樣貌不同過往。在這般持續不間斷的努力之下,已經大規模帶動學區家庭支持力量的提升,也小規模的改變社區文化及經濟的改變。

改變確實在爽文國中發生,也應該是臺灣偏鄉地區極少數真正發生改變的例子。學校總體課程與當地社區產業發展的結合,需要跨部門的橫向溝通與合作,即便這樣的溝通與合作真的付諸行動,如果偏鄉學校的教學沒有產生效能,改變仍然不會發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臺灣有許多偏鄉地區,雖然官方和民間都投注了大量資源,仍舊沒有發生任何改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並持續發生中,不是嗎?

課堂教學必須有效,偏鄉教育才會發生改變

教學,教學,教學,只有從教學上開始改變,才是改變一切的按鈕。

教育的改變需要由下而上,由課堂教學開始,偏鄉家庭與社區的改變未嘗不是如此?外來人才落地是點,在地人才深耕才會是線、是面。沒有透過教學改變,產生有能力深耕的在地人才,如何期待進一步改變一校一區一鄉鎮?簡而言之,課堂教學必須有效,偏鄉教育才會發生改變。

理想的教育樣貌應該是課堂外的支持系統協助、促進或者補救課堂內的教學。這樣的教育樣貌,在社區經濟力不錯,或者家庭支持力道水準之上的學區被視為理所當然。這些孩子在課堂外可以得到的支持包括家長的學習陪伴或指導、金錢或時間的投入與支持,或者社區文化資本財(美術館、文化中心、圖書館、大學……)的多元薰陶與便利。但我很清楚,如果課堂內沒有學習(含能力與動機,特別是動機),則課堂外的學習就不會在偏鄉弱勢地區發生,這不僅是曾經或一直蹲點在偏鄉的夥伴普遍的經驗法則,更是不斷出現在偏鄉教學現場的真實難題或窘境。當然不意外的也反應在1997~2000年爽文國中畢業生的升學數字上,這四年爽文國中的一百五十六個畢業生,他們的升學考試成績換算之後,有51%在PR25 以下,更驚悚的是有22%在PR10 以下。

開玩笑的說,要在國中升高中的入學測驗考到PR10 以下,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五科共二百五十題左右的選擇題,答錯不倒扣之外,二百五十個答案具有平均分配性,如果學生進入考場每一題都猜一樣的答案,運氣好一點可能會猜對四分之一的題數,差一點也至少會猜對五分之一的題數,PR 成績大概會在20 上下。拿不到PR10 是發生什麼事呢?我們可以這樣解釋,PR25 以下的學生為「不會」,PR10 以下則是「不想」,再進一步說,PR25 以下的學生或許是「不懂」,PR10 以下則是「不動」。

不想比不會更糟糕,不動比不懂更可怕

不想和不動在偏鄉是常態,這種常態比驚悚還驚悚。

2000~2009年,我們投注最多心力的就是希望讓孩子願意待在課堂裡,願意開始學習。具體的行動包括:透過推動學習護照,讓孩子可以因為願意學習而累積點數,完成功課可以獲得點數,上課舉手回答問題可以獲得點數,測驗進步可以獲得點數,任何完成學習任務或盡力學習,都可以獲得點數。得到點數可以在跳蚤市場兌換任何我們募集而來的學習或生活所需的二手商品,以最低階的物質增強,進行的代幣制度。

當然,我們沒有忘記透過間歇增強、社會增強,以及移除增強,讓外在的行為改變能夠內化成認知;我們也透過外聘專業師資,彌補因為國家教育體制侷限而造成的師資不足問題。例如推動美術、陶藝課程,開設多達六種以上的多元社團活動;並且一直維持開辦兩種以上的技藝學程。讓爽中的孩子有機會可以探索自己的多元天賦,看見自己的成功機會,不管是動機激發或者成功機會,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對學習更有信心,對自己的表現更有成就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美好滋味。因為不同學科的學習原理及方式雖然不一樣,但那種成功的美好滋味會發生轉移,這個轉移就是願意嘗試的開始,也是願意想、願意動的發端。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我的草根翻轉──MAPS教學法》,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山中大叔 山中大叔

山中大叔

南投縣爽文國中

我是山中大叔,來自南投縣。希望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在山裡經營課堂的紀錄,也希望藉由各位夥伴的回饋與討論,激盪出更多美好的教學花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