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恩慈:原來,教學需要「祝由術」……

作者:楊恩慈(彰化縣三民國小校長) 在小學現場,有些教學十分認真的老師,卻和家長關係緊張,「親師溝通」常常困擾著這些老師、干擾到他/她們的教學工作,甚至成為常被家長投訴的對象,打擊這些認真的老師教學的熱忱。每次聽到這類事件,恩慈心中就想:「難道家長不...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作者:楊恩慈(彰化縣三民國小校長)

在小學現場,有些教學十分認真的老師,卻和家長關係緊張,「親師溝通」常常困擾著這些老師、干擾到他/她們的教學工作,甚至成為常被家長投訴的對象,打擊這些認真的老師教學的熱忱。每次聽到這類事件,恩慈心中就想:「難道家長不喜歡教學認真的老師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教學認真的老師,在與家長的應對上,是否出了什麼問題呢?

我想,有些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對於這個問題,心中應該都有答案。恩慈在此分享的,是個人在看電視劇《女醫明妃傳》時「靈光乍現」的一點點想法。

信,則醫

《女醫明妃傳》中有一段劇情,是敘述女主角杭允賢一家人被壞人追殺,允賢摔落江中,被一個戲班子救起來。戲班子裡有一個王道士,常常為生病的村民念咒畫符治病,醫術已有小成的允賢,一開始懷疑王道士裝神弄鬼、愚弄村民來斂財,後來發現:王道士要劉員外的兒子一邊跑一邊念的「『噓』、『呵』、『呼』、『嘶』、『吹』、『嘻』六字仙訣」,其實是《黃帝內經》中的「五音療疾法」;王道士給村民的「符紙」,都用薑黃泡過,畫符的汁液,則是王道士用虎骨、珍珠、麝香、朱砂、上等的牛黃秘製而成,主治定神清熱、腫痛惡瘡。

「明明是治病,為何不直接開藥?」

「畫符能治病的話,不就變成『裝神弄鬼』了嗎?」

王道士所用的這一套方法,就是在元、明兩朝宮廷太醫院十三科中的「祝由術」。所謂的「祝由術」,是採用祝禱、咒語等偏向巫、道等宗教方式來進行治療的一種醫療方式,比較偏向精神層面的支持或安慰。王道士告訴允賢:「這世上很多人,光靠吃藥是治不好病的,要靠『心術』來醫,而『祝由術』治的就是心病。……比如那些村民,沒有一個識字的人,跟他們說什麼奇經八脈、什麼陰虛陽虛,能聽得懂嗎?不如一道靈符降下去,直接告訴他們,這就是靈丹妙藥,這樣,他們吃著也方便,而且還深信不疑,病,自然好得快囉!還有劉員外的兒子,天生體虛,看了那麼多郎中,沒有一個人能給他治好,假如還給他開什麼人蔘靈芝,他一定說你是庸醫!換個法子,直接他頂著一個『仙訣』,練氣息、練吐納,這樣一來,他身體自然有好轉,只要一好轉,他就信你了!這時候,再給他下正藥,病,自然就好了。」

這就是所謂的「信,則醫」。

試想,為什麼那麼多老人家瘋狂的去買地下電台賣的藥?為什麼許多重病患者不願意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反而盲目的去使用偏方?難道,只是因為病人無知嗎?醫師在治療病人時,真的完全掌握病人的心、得到病人完全的信任了嗎?還是把醫病之間的「信任」視為理所當然,認為:「病人本來就應該相信醫師、聽醫師的指示」呢?

老師「認真」錯了嗎?

老師和家長之間,如果能建立起「信任」關係,親師合作無間,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認真的教學,固然可以得到家長對於老師「專業」上的信任,但是,這只是第一步;當學生出現行為問題、學習問題時,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信任」關係就開始面臨考驗。舉例來說,班上一個學生常常和同學發生衝突,老師每次都會和家長聯絡敘明事情經過,剛開始,家長還會感謝老師,但是次數多了,家長就生氣了,認為:「孩子在家裡很乖啊!為什麼到了學校就發生那麼多問題?」「老師,你對我的孩子有偏見啦!明明是其他同學也有錯,為什麼只怪我的小孩?」老師不斷的舉證、向家長說明事情的原委,但是家長還是一味的站在自己孩子這邊,替自己的孩子說話。到後來,老師說什麼,家長都不願意聽了,甚至老師對這個學生的任何作為都動輒得咎,被挑毛病、被投訴;老師也因此心灰意冷,懷疑自己:為什麼要這麼「認真」的處理學生的問題、這麼「認真」的跟家長溝通?結果落得「做到流汗,給人嫌到流涎」的下場……

老師「認真」,錯了嗎?還是家長太寵小孩,不願意正視問題?

家長對於自家小孩的問題真的一無所知嗎?當然不是。不過,「癩痢頭的兒子,還是自家的好!」就算老師說的都是真的,但是聽別人數落自己的孩子,心中總不是滋味,偏偏老師又一直提出「證明」,次數一多,心生反感也是人之常情。老師是否想過:在學生出問題的時候,家長真正的想法是什麼?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在學生出問題的時候,老師重視的是「事件」、「道理」的是非曲直,而家長要的,往往是「情感層面」的同理與撫慰。試問,為人父母,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品行端正、各項表現優秀,受老師稱讚、受同學歡迎?可是自家孩子偏偏不是這樣,當父母的已經覺得很丟臉、很氣惱、甚至心中充滿了「無計可施」的無奈;加上又聽到老師把自家孩子說得一無是處,老師的每句話,聽來都像是指責自己為人父母的失職、無能……將心比心,當家長的心裡能舒坦嗎?即使家長知道老師說的都是真的,也聽不進去吧?那麼,這種時候,老師該怎麼應對呢?

信,則教

在《女醫明妃傳》裡,學會「祝由術」的允賢揭了皇榜進宮醫治太后。允賢先以「百歲壽星」所給的方子製成的香包取得太后信任,又觀察到太后性子剛硬不服輸,也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大病,一聽到太醫、郎中說她得了重症就燥火上熾,因此故意說太后的身子「並無大礙」,先緩和太后的氣,再慢慢施治;接著,把治病的藥做成各種「藥膳」讓不喜苦藥的太后食用,這種「與眾不同」的治療方式,果然讓太后認為允賢有一些能耐;為治療太后眼睛模糊的毛病,騙太后自己會「轉病之術」,可以將太后眼睛的火毒轉移到腿上,讓太后不再一意擔心「眼睛模糊」這件事,讓眼睛可以充分休息。這種種作為,都讓太醫院的太醫們嗤之以鼻,認為這些都是「搬弄妖術」,只有院判劉平安說得公允:「仔細想想,她說的難道真是胡說八道嗎?為什麼太后那麼拗的性子,偏就愛吃她的東西?你們哪,別光顧著氣憤嫉妒,還是多學學這裡面的道理吧!」

老師啊,你懂得這裡面的道理嗎?

再好的藥,若入不了病人的口、或是病人吃的時候半信半疑,能治得了病嗎?對學生、家長再有幫助的建議,若是入不了他們的耳裡、心裡,能產生效用嗎?親師之間的信任,並不是理所當然存在的。老師跟家長應對時,先了解家長的能做到的是哪些事、哪些事是根本做不到的:舉例來說,學生長期不寫作業,大部分老師提出的方法多是要家長配合督促,但是這類學生家長定是無力監督,才會任由學生不寫作業,一定要另外找方設法(在學校完成、減少作業份量、讓學生自己出作業都可以),才能讓家長覺得這位老師「有點能耐」,若是一樣叫家長在家督促學生寫作業,那不是明擺著找麻煩嗎?而且家長心裡一定認為這位老師和其他老師一樣,是位不過爾爾的「庸師」。其次,設身處地的去同理家長當下的情緒、想法,試著去探索家長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先撫慰了家長的情感,接著提出具體、易行的方法,讓家長用在孩子身上、就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改變,這樣,相信家長一定馬上信服。從此以後老師說的話,家長就算不奉為圭臬,至少也不會跟老師唱反調。

也許有老師會說,這樣不就是迎合家長說假話、對錯是非都不管了嗎?那麼,就要思考到底是「對錯是非」重要?還是「幫助學生」重要?《女醫明妃傳》劇裡的王道士提醒允賢:「一個好郎中,不會拘泥於任何一種能把病治好的方法。」用在教學上也一樣:「一位好老師,不會拘泥於任何一種能夠讓學生學好的方法。」身為老師,只要對學生有幫助,無論多麼匪夷所思的方法都值得一試。關鍵是:

「信,則教。」

文章來源:出自楊恩慈校長臉書〈教育人看《女醫明妃傳》:原來,教學需要「祝由術」〉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