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爭議】中學生如何看「廢死」問題

 

【廢死爭議】中學生如何看「廢死」問題

【廢死爭議】中學生如何看「廢死」問題

三月二十八日台北市內湖驚傳4歲女童遭割喉命案震驚社會。

當時4歲女童與母親正要去西湖站接阿公、舅舅和阿姨,未料途中被一名王嫌從後方尾隨劈砍兩刀,女童當場頭顱與身體分離、滿地鮮血慘死,女童母親也當場目睹慘狀,直接崩潰痛哭。

重大治安事件,外界再度關注廢死議題,不禁讓人想起「劉小妹遭割喉案」。

不論是「內湖驚傳4歲女童遭割喉命案」或「劉小妹遭割喉案」,都引發了「反對廢除死刑」聲浪,各電子及平面媒體、專家學者與名嘴們,無不沸沸揚揚地討論,可謂是百家爭鳴,不同的主張遍地開花,甚至爭辯的面紅耳赤,誰都不肯讓步服輸,人人自認為看法是客觀正確的。截然不同的意見,正考驗著大家的審辨能力。




我曾經讓學生對「廢除死刑」議題表達中學生的看法,學生並非人云亦云、毫無主張,我看到的是學生理性客觀地論述。有幾位學生的看法,更讓我極為感佩。

甲:死刑與否,攸關一個的人的生命,應該「理性」地討論

死刑存在與否,相信是屬於個體對社會制度價值觀上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思想自由的台灣,無論何種聲音都不應該被非理性的攻擊。然而,只要如此的社會事件發生,憤怒也好,恐懼、盲從也罷,一連串的支持死刑的言論就會完全不留活路地封殺另一方。死刑與否,攸關一個的人的生命,應該「理性」地討論,而非順從社會情緒,壓制了我們所崇尚的自由。這些隨機殺人事件告訴了我們,台灣依舊是個為感性所左右的社會,要達成廢死所需的條件,可能還有待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不過,廢死自有其道理所在,死刑亦是。廢除死刑,字面意義上就是讓死刑消失,用比例原則探討就是讓其變成「超過錯誤的錯誤」專屬的刑責。像是一條漸進線,平行於所有罪惡,永遠不可能達成,而現代社會則是讓死刑的條件不斷往上拉,因為「如果…就足以判死刑了,那麼…怎麼辦?」這類的問題是無法回答的,在生命自由權之上的只剩人格權,泯滅某人人格早就是過去式了,所以,死刑應成為一個文明國度的眾罰之最,或是乾脆讓他消失。

再者,廢死對現代社會的眾好處之一,在於可以讓一般人脫離純粹「為了守法而守法」的思考框架,只是也有其弊,就是社會秩序的穩定性令人堪憂。

對於廢死者來說,相信這是他們的共同理想,在利益上也非為害社會之物,理性上不應予以阻止。

乙:不論死刑存在與否,都不可能完全阻止犯罪

廢除死刑的訴求,是要找到比死刑更有嚇阻犯罪效果的懲罰方式,像是無期徒刑且終身不得假釋。廢死聯盟主張犯罪者亦有人權,應透過教育改革改善其人格,而不是透過死刑來達到報復的效果。

在我看來,我們都需要更多的司法改革,對於死刑的判定也應該更加謹慎,不論死刑存在與否,都不可能完全阻止犯罪,因此在討論是否廢死之前,應當先重視從小的品德教育,廢死在現階段的社會體制下仍只是一種理想罷了,想要達成需要更完善的司法制度。

丙:藉由更正確、有效率的預防措施,以免悲劇接連發生

當事件發生後,廢死聯盟的態度再度引起社會的討論,甚至又再度造成贊成死刑與廢死的對立與網路論戰;對於一位每天都接觸電視新聞報紙的閱聽人而言,我並未看過有關廢死的新聞,如果只是在一次次重大社會案件出現並老話重談,最終引起爭端,模糊原先案件的焦點,這應該也不是大家所想要的。

回到這件事的本質,沒人能預測社會中哪些喪心病狂、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會在哪個地點、哪個時間再度犯下類似的罪行,我們並不能阻止那些人的思想,只能藉由更正確、有效率的預防措施,包含效能更高的警民連線,以免悲劇接連發生。

師:我不禁要為這幾位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大聲說「很讚」!特別是能理性客觀而不流於盲從或批判的論述,讓人備感欣慰!

「廢死」與否似乎永遠不會有共識,尤其是廢死聯盟與受害者家屬沒有任何交集,再加上生死問題事關人命,茲事體大,因此很多人不願表示立場。我認為,國人不能以絕對的理性或純感性的方式討論,因為任何事情沒有絕對的是與非,端看從哪個角度論述,倘若平日大家對此議題能多加接觸,便不會流於「偏見」。「廢死」與否,能否理性討論,恐怕是必須先面對的問題。

 

詹志超【隨寫人】 詹志超【隨寫人】

台北延平高中班導師

我是一位中學國文教師,任教於臺北市私立延平中學。身為一位被賦予生活教育與生命啟思職責的國文教師,我以「生命教育」為重點,期望從情感、人際、生活、人生、生命各方面,透過文章,啟發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瞭解。同時自己也從優質的部落格吸收許多察人、看事、觀物以及生活的心得,充實人生與生命旅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