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教會學生真正寫作的意義和能力了嗎?還是只為了考試而寫作?

我先摘錄一段文字,就知道學思達的價值。因為許老師還在呼籲的事情,學思達早已經完成教學現場的改變了。 其實我也有看法的,只是開學後忙到亂七八糟,現在就簡短說說我的看法。

我們教會學生真正寫作的意義和能力了嗎?還是只為了考試而寫作?

我們教會學生真正寫作的意義和能力了嗎?還是只為了考試而寫作?

圖片:Africa Studio/shutterstock.com

這是台大中文系許暉林老師的大作,談今年學測作文題目

我先摘錄一段文字,就知道學思達的價值。因為許老師還在呼籲的事情,學思達早已經完成教學現場的改變了。

其實我也有看法的,只是開學後忙到亂七八糟,現在就簡短說說我的看法。

1.談寫作,不能不回到寫作的本質。

寫作的本質:是一個人內心有所感,無論是情感或思想,最終選擇了文字(能選擇的工具很多,如繪畫、音樂、攝影等等)來呈現情感或思想,最後呈現出不同面貌。所以過去寫抒情文、論說文,也沒有甚麼錯;現在要改成批判性寫作,也沒有甚麼錯。抒情文、論說文能發展出一套公式,批判性寫作將來也必然會發展出一套公式(學術論文不也是一大堆公式嗎?)。還有,千萬別小看了補習班老師和台灣教學現場老師,利之所趨、分數之所趨,使命必達。舊公式無效,不代表新公式無效。──拋開公式、拋開出題形式、拋開寫作類別,重點可能更在於,我們教會學生真正寫作的意義和良好能力了嗎?還是只為了考試而寫作?

2.批判性寫作就一定比單純抒情或議論來的好嗎?

當然不是,只是因為大學老師認為大學生進入大學學術領域需要這種能力,但是大學生就不需要正確而良好的抒情和議論的能力了嗎?當然需要啊!還有,是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應該走向學術,都應該具備良好的批判性寫作能力?(這在外國可能沒問題,但在台灣百分之一百的大學升學率可能就很有問題)?他們不能把這些時間花在精進表現其他工具上嗎?(如音樂、繪畫、唱歌、甚至只是抒發個人情感的寫作上?)

3.再回到寫作的本質,我認為最好的作文題目,就是不應該有題目限制,一有題目,就有審題之需,就有離題(難怪零分這麼多!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是為了「集中問題、聚焦討論」所必須要有的練習。但問題來了,如果我的寫作只是為了表現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我一定要和別人討論嗎)。正常的寫作,一定是從個人內心想法出發,最後才確立題目的,題目還可以改來改去。但是考試卻是訂立一個題目,要求學生審題。一旦審題,無論抒情或議論、或是批判性寫作,必然走向「批判性寫作」之路,只是寫作者有多少成分可以透過文字呈現的多寡差異罷了,例如有些盡可能在文字上表現迎合(迎合評卷者所愛,從何可得評卷者所愛為何?公佈之範文也),但是卻在內心裡批判(os.邊寫邊抱怨這題目出得很爛、真正的想法不能寫。我可以寫「我看歪腰郵筒這個題目出得很爛」,然後盡情發揮之,說這個題目是這個風潮底下最糟糕的流波遺緒,逼迫所有高中考生去反省一個原本就很糟糕的行為,出題老師是共犯,批卷老師也是共犯,並且用分數威脅著高中生──這不也是批判性思考,直接質疑題目本身,但是這樣可以嗎?這樣有沒有離題?)。

4.沒有作文題目的作文題應該怎麼出?

這才是困難之處,也才是迷人之處。

摘錄許暉林教授於獨立評論的文章

「無需諱言,在臺灣,考試領導著教學。大學入學考試作文題目的改變,是近年大學重新思考寫作在其知識生產體系中的位置的必然結果,也是為了帶動高中的語文教學朝新的方向轉變。當然,我們也都了解,高中語文課程時數的限制與趕課壓力,讓許多有心想要推動批判性寫作的老師沒有多餘的力氣投入。但是,我想要提醒的是,批判性寫作的核心精神是對話。要養成批判性寫作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其實不是教師單方面的授課,而是同儕之間的相互討論、詰問與批評。一方面,教師真的沒有那樣多的精力一篇一篇回應學生的寫作練習。另一方面,對學生而言,由自己主導的討論永遠比教師單向授課讓他們更有參與感。先由教師示範評論,再讓學生互相討論──這不僅是最省力的方式,可能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這也是為什麼批判性寫作的能力不可能藉由考前衝刺、無敵公式或秘笈寶典在短時間之內速成。學校裡緊密的同儕學習與互動關係,永遠不是一個班上百人、只能聽老師在講臺上口沫橫飛、回家背背講義的補習班教學所能取代的。」

*本文轉載自:張輝誠臉書

張輝誠(犬馬) 張輝誠(犬馬)

學思達教學法創始人

「學思達教學法」創始人。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2013年9月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是臺灣教育圈「隨時開放教室」第一人。創臉書「學思達教學社群」、「學思達教學分享平台」(ShareClass),打破校際藩籬,共享學思達教學講義。同時組建八十餘位學思達核心講師群團隊,在全台各地辦理演講、工作坊,分享學思達教學法,並受邀到世界各地分享,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