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教你的孩子?

全台教師荒!每六個國中小老師,就有一個是「臨時工」。 其中一大部份,更是薪水20K、甚至沒有教師資格的「鐘點老師」。 中央、地方為了省錢,六年來,臨時工教師暴增六成,孩子被迫在不穩定的教學環境下學習,攸關國家根基的國民教育崩壞中。 當老師變過客,如何保障孩子的受教品質?

誰在教你的孩子?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誰在教你的孩子?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本文重點摘要

 

今年五月,《天下》推出「台灣又窮又悶,背後不能說的祕密」專題,點破大企業繳稅稅率比一般上班族還低,致使政府可運用的稅收比例,淪為世界倒數第七。

政府貧窮所產生的骨牌效應,一一浮現。教育首當其衝。

監察院去年底報告顯示,為了節省經費,台灣所有國中小學,每6個老師當中,就有1個是非正式老師(包含代理、代課、兼任老師)。 

近三萬名的非正式老師中,有一大部份是沒有教師資格、月薪低於22K、來來去去的「鐘點教師」。這個情況,今年又更形惡化。

今年,監察委員高鳳仙在調查兩起校園性侵案件時,驚訝發現,校園代課、代理老師多,問題嚴重,「這些案子都是代課、代理老師做的。」她更無奈的是,即使已經提出糾正,這狀況仍持續惡化。

台灣有222萬國中小學生。這些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但是,是誰在教他們?

太和國小校長呂勇昇雙手緊緊握住手上那張紙,無法置信地看了又看。

「我竟然是全國第一,」鏡片後的眼睛睜得好大。 

這樣的「第一」並不好受。

六分之一老師是「臨時工」

紙張上的數據,說明在上學年度,全國有42所國中小,學生上課的節數中,超過四成五都是由非正式老師授課。

位在阿里山最重要的產茶區——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的太和國小,更高達七成,平均每三堂課就有兩堂,由一年一聘的代理老師,或是時薪計算的鐘點老師在上課。

他們,就像是校園「臨時工」。

教室內黑板上,老師寫著:紅通通的臉頰像蘋果、黃白色坑坑洞洞的骨頭。去年才從音樂研究所畢業的鐘點老師謝昀晏,雖然感冒不適,仍戴著口罩賣力教國語文。但學生卻像小鳥般吱吱喳喳,她拿起手上鈴鼓搖了又搖,鼎沸人聲愈來愈低。

身材瘦小,即將升六年級的許智堯,好奇地從窗邊探頭出來,「我不喜歡這樣,剛適應就換新老師,」對他來說,小學五年中,老師就跟跑馬燈一樣,光導師就換四個。

家傳製茶、手掌像砂紙般粗糙的家長會長簡文章,羞澀地摩擦著雙手,「我也不知道是哪種老師教,只知道一直換,大家都擔心,也不知囝仔讀有冊嗎(台語)? 

即將在九月開始的新學年,太和將再度「大換血」,剩下四位正式老師,其他都是校園「臨時工」。

教師荒現象 蔓延全台

事實上,屬於偏鄉小校的太和國小,並不是特例。教師荒現象已經蔓延到全台。

鏡頭轉到高雄市,鄰近澄清湖畔的鳥松國中,全校擁有15個班級,「我從八月初就開始招聘,到開學後還找不到人,」校長黃永璋說起去年經歷仍心有餘悸。上網七招、八招,開學後三週,包括歷史、家政、童軍和輔導活動的教師欄仍空白。

他急得團團轉,只好猛拜託校內國文、地理科老師跨科教歷史,自然老師支援童軍。家政老師呢?黃永璋最後情商沒有教學專業,但一位「很會做菜、做針織等手工藝的人」來救急。

台北市議員徐佳青去年9月更曾踢爆,位於北投區的新民國中,到開學了,課表還排不出來開天窗,開學日學生卻沒課可上,只能「自習」。

現在國中小校長們聚在一起,最熱門的話題,除了十二年國教之外,就是到哪裡搶人?如何留人? 

學校找不到老師,只好找來沒受過教師專業訓練,沒有教師證的人來充數。

新竹市光武國中總務主任林茂成數著,去年招聘理化老師,公告到第6次才找到人,條件降為只要大學相關科系畢業就可以。「教學品質根本無法提升,」他嘆了口氣。 

弔詭的是,一方面學校找不到老師,出現教師荒,另一面卻有七萬多名流浪老師到處奔波,找不到教職。

根據教育部統計,過去十年,有13萬人取得教師資格,五萬七千人進入學校從事教職,還有七萬三千人仍在門外徘徊,苦苦擠不進窄門。

這景象,就像七萬多人圍城,想擠進校園,但裡面卻鬧空城,找不到夠用的老師。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答案在:錢。 

「國中老師一堂課,給360元的鐘點費,人家怎麼活得了?」林茂成點破。

非正式老師分兩種,一種是一年一聘,支領月薪,且工作內容和正式老師相同的「代理老師」;一種是有課就來、沒課就走,領時薪的「鐘點老師」。 

以鐘點老師來說,國中排滿18堂課,月薪最多兩萬五,而國小鐘點費更只有260元,薪資不過20,800元,低於22K。 

這種近乎剝削的薪資,讓準老師怯步。

低薪的鐘點老師,近年在校園內更有暴增傾向。「短短一年,情況變得很嚴重,」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薛春光搖頭說,關鍵在去年上路的「教師課稅」制度。
 

教師課稅 四十六萬堂課缺口

 政府為了履行「課稅減課」的承諾,減少老師上課時數,國中小老師平均每週減少2到4節課。 

以全國中小學正式老師16萬人,校長協會估算,造成學校現場出現每週至少46萬節課的缺口。

以節數換算,至少需要超過兩萬名老師填補。但教育部補的是鐘點費,而不是教師人力編制。 

也就是說,教師課稅後,政府新增的七十二億稅收,其中七六%竟然都用在聘請鐘點老師。

其實,台灣老師教課時數原本就偏低,每年國中最高約600小時、國小約530小時,不但比OECD先進國低一到兩成,也比鄰國日、韓都少。

加上過去十年來,為提前因應少子化來臨,各縣市對於教師缺額多採遇缺不補,改用代理、代課老師。 

根據教育部規定,代理、代課老師不得超過5%上限。但實際情況是,2012年已超過10%,部份縣市更竄升到20%。

 這意味著,飄浪在校園內的「臨時工」,從代理老師到鐘點老師愈來愈多,平均每六名老師就有一名臨時工。

「國民教育的基礎已經崩盤,」曾任台北教育大學校長,為國家培育師資的莊淇銘教授很痛心,教育市場薪資低,而且沒有未來,老師流動率自然高。

他以芬蘭為例,芬蘭教育品質高,是因為教師在受訓過程要求高,人格特質、性向和教學能力都要好,並給予終身職保障。台灣晉用薪資低的鐘點老師,「師資水平無法要求,教學過程更不用說,」他說。

因為找不到老師,沒有受過教師專業訓練的「臨時工」充斥。

六成八鐘點老師 沒有教師證

以新北市為例,雖然願意投資教育,要求每班達到一.七個老師,但並非全都是合格老師。

「代理老師中,有一成左右連教師證都沒有,或是非專業授課,」教育局副局長龔雅雯坦承,這是受限於新北市幅員遼闊的現實。薪資福利類似正職的代理老師,都有一成沒有教師資格,更遑論領時薪的鐘點老師,更難找到有教師證的合格老師。 

高雄市的國中小鐘點老師,也有六成八沒有教師證。 

面對這樣的現象,實際執行國民教育的地方政府卻束手無策。

高雄市教育局長鄭新輝拿出計算機,敲了又敲,告訴《天下》記者,高雄市一年教育經費453億元,包括人事和教育固定開支佔近96%,能運用的經費只剩下18億元。

若要將鐘點老師,改為正式老師,成本至少增加2至2.5倍,「中央只給我7億元,我要自行貼補近8億元,還要負擔退休金等等,」鄭新輝很無奈,「人事成本這麼高,地方哪有辦法承受。」

高雄市教育局只有發動校長,對教師動之以情,拜託老師多上二到四節課,但去年,也不過只有三分之一老師有意願。

「正式老師多上一堂也是260元,還要被扣稅,」新竹市教師職業工會理事長賴曉寧,說出多數老師心聲。
 

校園安全、教育品質堪憂

地方政府無力處理,中央的教育部,全部心思都放在十二年國教,非正式教師的議題,並不在教育部的優先順序裡。

法官出身的監委高鳳仙,在調查校園性侵案時,發現學校讓代理教師兼行政職,尤其是生活輔導組長。但對代理老師的過去紀錄卻毫無所悉。這已經影響到校園安全。 

她詢問教育部好幾次,才勉強要到近兩、三年,代理老師兼任行政職的數據。

「國家教育體系怎會這樣,連一個代課老師都管不好?」高鳳仙說,正式老師不願接行政工作,由代理老師兼任學校行政組長的比例,在過去五年從1.1%躍升到2.4%,其中六成三都是和學生關係最密切的生活輔導組長。

因為代理老師頂多一年一聘,兼任行政的代理老師,每年六月底離開校園,不斷換手,使得教學和行政事務都無法銜接。

太和國小校長呂勇昇自嘲,老師留不住,行政工作也在換,每年都在培訓新人,再宏大的治校理念也無法貫徹。

「我只能慰留,卻無法給出任何承諾,」他說,「校長是有責無權、赤手空拳。」 

學習碎片化 師生沒互動

臨時工充斥的教育,更無法取得家長信任。中小學校長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榮輝嘆口氣說,補鐘點老師,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反淘汰。

另一方面,家長最擔心的問題,還是老師素質不齊。 

家住台北明星學區,王媽媽(化名)的小女兒三年級時,就遇過非常用心、能針對每個小朋友個別需要設計活動的代課老師。 

但這個老師只代課一個學期,為了準備正式教師的考試,她下學期就不教了,王家小女兒又換了另一個代課老師,沒有經驗,有些情緒問題,讓他們困擾不已。

最誇張的是,到了女兒四年級,已經連續請假兩個學期的正牌班導師又請假,換上第三個代課老師。在家長的反彈下,校長出面協調,班導師才願意由請假一年,改成請假一學期。

從台北的明星學校,到阿里山的偏遠小學,都遭遇到這種走馬燈式的教育危機。 

學習碎片化,就是危機之一。

「每年換老師,課程如何深耕?」學校在阿里山奮起湖的中和國小校長劉威志說,中和國小的英語、體育和美勞,全都情商當地社區人士來教。

在他看來,學校課程需要銜接,持續加深、加廣,但老師常常換,每換一次就從頭來,學生學到的都是片段,而不是系統性知識。

學生苦、老師怨、校長慌,教育現場活生生上演一齣驚悚劇。

從中央到地方 大家都在省錢

為什麼會這樣?答案還是:政府沒錢。

台灣富人及企業稅率低,造成政府稅收低得如第三世界國家,只佔GDP的12%,遠低於中、美、韓、日等國(詳見《天下》五二三期)。超窮的政府東挪西移,犧牲了下一代的教育和未來。

錯誤的政策,由下一代來承擔。「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喊窮,大家都在省錢,」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副理事長廖建中說出關鍵所在,教師課稅減課,是要提升教育品質,但因沒有配套,結果反而造成孩子的災難。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黃子騰,在接受監察院約詢時,坦承「如果減掉的課,要以正式教師補齊的話,就必須再增加經費,」他說。

黃子騰跟《天下》記者解釋,要解決這問題,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找錢,讓地方聘正式教師,一條是改變課稅減課措施。但「現在這兩條路都不通,」他說。 

中央和地方相互推責,上下斷層。負責制定政策的教育部,距離教育現場遙遠,無法感受到問題的嚴重,和孩子受的傷害。

教育部目前只能採數字管理,猛發公文,要求各縣市將每班的老師數,從現今一.五,在四年內提高到一.七,以及代理代課員額控管在五%以下。並成立專案小組研究,但最快也要明年才能提出方案。

國中小教育一向是弱勢,如今似乎是雪上加霜。黃子騰坦承,教育部原意是要利用課稅的錢,提升教學品質,但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大家都沒看到政府財政的限制。」

事實上,台灣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一直以來低於國際標準。以二○一○年來說,只有五.七四%,即使到去年增加為六.○七%,還是低於OECD國家的六.三%。

國民教育崩壞中

教育部放在國民教育的經費,持續萎縮。去年國民及學前教育經費佔教育預算40%,今年降為39%,比去年還少了將近11億元。

為了推動十二年國教,其中200億元,挪用來補助高中職學費,以及推動高中職均優質化。 

教育,是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尤其是公立學校,但這道防線卻正在逐漸傾頹、崩解。 

「再窮,也不能窮了孩子的教育,」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民間共識,目前不只國家經費不足,資源也顯然錯置。「國民教育最該投資,台灣卻反其道而行,」莊淇銘指出。 

當舉國上下,從教育部到老師、家長,都在注意及議論九年國教延長為十二年國教,卻忽略過去厚實的國教基礎,已經在急速崩壞。 

政府錯亂的制度,造成供需失衡。受過正規教育學程訓練的老師,擠不進窄門,只能繼續流浪失業;而欠缺老師的學校,卻找不到正規師資,穩定教學環境。

國中小學生的受教品質堪慮,家長卻一點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在教他的孩子。

這是全盤皆輸的棋局,犧牲最大的,是下一代的教育品質,也是國家的未來。

 

 

延伸閱讀

林倖妃 林倖妃

林倖妃

天下雜誌記者

新聞怎麼看?跑新聞超過二十年的我,面對今時今日也常陷入迷惘。但一輩子只做一份工作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不論是跑政治、公共政策或是公共議題,但求挖掘真相、報導事實,愈是聲音一面倒的時候,愈要接近對立面,愈是眾聲喧嘩的時刻,愈需要冷靜分析的筆。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