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杰:偏鄉孩子更需要有品質的教學

及早為孩子提供有品質的教學,別等到孩子學習挫折相當深時,才來亡羊補牢。

黃建賓攝

黃建賓攝

本文重點摘要

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的曾世杰,是花蓮縣玉里長大的小孩。學特殊教育的他,捨棄了台灣教育學術最高殿堂台灣師大,選擇了到最需要他的台東服務。

在台東的二十年間,曾世杰替永齡基金會的補救教學研發國語文教材教法,努力讓學習弱勢孩子也能學得會。那二十年,他的孩子在台東長大,他和家人到部落為原住民孩子課輔。

曾世杰為台灣教育的學習落差感到憂心,他認為,基本學力對偏鄉孩子非常重要,而提供「有品質的教學」,是當前應該努力的目標。

以下是曾世杰分享如何提供有品質的教學,提升學生基礎的做法。

幾年前在台東,我去幫高一的孩子補救英文,教到「now」,他問我「現」怎麼寫?我寫給他看,他接著問:「『在』呢?」念到高一,他幾乎是不認識字的。在台東,這樣的孩子不是少數。很多學生小時候不會念書,學校也認為不會念書,就去打棒球好了,許多台東的孩子去打棒球,為了要拿獎盃,一天練四個小時,學業荒廢後,閱讀能力就這樣失去了。

我曾用二○○六年台東學生的基測成績做分析,那一年,全國的平均值是一五○,全台東平均值一一四,到了九年級還在打棒球的孩子平均值四十七,剛好就等於猜測的分數。也就是說,從國民教育九年後的總結性評量來看,這些打棒球的孩子什麼都沒有學到。受了九年國民教育,卻無法看懂報紙、不會查火車時刻表。

教育大問題:後面孩子太弱

台灣的現況是,低教育表現的孩子愈來愈多。台灣在二○一二的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數學表現,是全世界第四名,只輸上海、新加坡、香港,表面成績看起來不錯,但是最前面跟最後面的學生差距高達三○一分,是世界第一名。有人問,會不會是台灣社經地位差距比較大造成的?不是的,香港和上海,前後社經地位的差距比我們更大。

我們教育目前最大的問題:後面孩子太弱。

為什麼我一直強調教育的重要?因為教育能夠大大改善每個人的心智,提升公民心理福祉,社會對每一個個體支出的成本會變少。低教育表現要付出的代價是:稅收減少、國民所得減少、社會福利支出增加、社會階級流動減緩、犯罪增加、健康比較差等等。

為什麼健康會較差呢?舉例來說,我們家族有一個長輩,他五十五歲的時候就因為糖尿病失明了。現代很多人得糖尿病,能夠活到九十幾歲的大有人在,但是我那位長輩不會閱讀,去看醫生時,醫生提供的很多衛教他也無法吸收,所以血糖一再失控。

降低教育不足所帶來的負面後果,最好的方法是提供「有品質的教學」!

很多老師會說現在的孩子沒有學習動機。這些孩子多半是從開始受教育的那一天就一路受挫。沒有一個孩子會在小一上學的那一天背起書包說:「我決定要去學校混九年。」所以我們必須在孩子學習挫折還沒那麼深的時候,及早提供有品質的教學,讓他學得會。

六個改變,提升基礎學力

改變1 提供「證據本位」的教材與教法

我拿語文科補救教學的教材為例。

我老家在花蓮玉里,玉里曾經是花蓮的木材集散中心,我以此為背景,為補救教學的孩子們寫了一年級的課文:「我們的山,本來有森林。森林裡,本來有很多大樹;有一年,村子裡開了木材行,人們開始上山砍樹。大樹一棵一棵倒下來,一棵一棵被做成木材和木板,十棵、一百棵、一千棵、一萬棵、一百萬棵……大樹哭了,森林哭了,山也哭了,現在山上沒有森林了,我也想哭了。」

這課文的第一個特色是貼近偏鄉小孩生活經驗。第二個特色是,課文主要生字都是木部。有這麼多字是木部,學生馬上知道,「木」在中文構字裡的角色。孩子有系統的在學習認字,這個在閱讀理論中叫做「集中識字法」。

到了二年級,再增加一個新概念,學習閱讀理解。很多孩子在讀完一段文字之後,不知道自己讀了什麼,教他一點策略,他就可以有較好的閱讀理解。

例如,我們在一百五十字的課文裡說故事,每個故事都是「問題、解決與結果」的文章結構,連續八課。我要教學生一個概念:所有的故事都一樣,有主角,碰到一個困難,故事在述說他如何解決。只要學生讀完課文,你問他主角是誰?碰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結果怎麼樣?他就會知道如何回答。

又例如,孩子必須透過閱讀來學習其他知識,所以我們的國語課教自然。科學研究大概都為了解決問題,科學家提出假設,然後蒐集資料檢驗這個假設。如果假設沒有解決問題,科學家就必須提出另外一個假設,一直到後來終於解決問題。我們用「問題、假設、檢驗結果」的結構連續教三課。這樣的結構,讓孩子知道,學習科學文本的時候,他必須帶著這樣的概念去學。

我們的教材都是非常結構的。這個結構源於研究證據,證明孩子要經歷這樣的學習歷程才學得好。

改變2 讓每一間教室都「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應該不是補救教學的責任,而要發生在每一間教室。

教育部每年投資十五億元在補救教學,加上民間的課輔機構,每年有至少二十億元的資源投入補救教學,但是成效很有限。如果在普通班就有好的教學,能夠及時補救,進到補救教學系統的孩子自然就少。

一個致力於有效教學的好老師,他的努力可以造成明顯差異。我認識在東海岸某小學任教的一位老師,他教低年級,他們學校學生的成績都非常差,但是只要是他帶過的孩子,考試平均表現都在全國平均值。而且他還預防了孩子到三年級、五年級的學習失敗。

有效的教學不能只有信念與熱情,還要有高品質的教與學。單獨的老師不容易做到,國家必須提供優質的課程與教材,鼓勵老師形成團隊改變。

改變3 針對落後學生及早介入

有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當然有!我們曾經研究補救教學要什麼時候做效果最好?答案是愈早愈好。在二年級的時候提供補救教學,有八二%的孩子可以回到同儕水準,三年級以上四六%,五到七年級剩一○%~一五%。但要發揮成效必須是「專業的補救教學」,若只是用白天的老師、教材,將孩子聽不懂的部分重新講一次是不會有效果的,必須有專業的教材、足夠訓練的老師,以及具體的成效評估。

改變4 要求學校的績效責任

我曾經對台東的五所學校,做了一個「反敗為勝」的實驗計畫。用永齡基金會教學款,一個學校一百萬元,提供額外的教材、師資等,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進步。

目前一所六班的學校,一年的人事費大概一千八百萬元。就算我們努力把補救教學這一百萬元的投資做好,但是其他不動,整個學校也不可能動的!只靠外加的支援想啟動整個學校,是不可能的。目前學校沒有績效責任系統,檢視這一千八百萬元花到哪裡去?有沒有做該做的事情?

教育部應該有明確的學力進展監控系統,知道孩子受教育的歷程中,誰學不會?哪裡學不會?是群聚的學不會還是零星的?學校到底有沒有扮演好該有的角色。如此,做決策時,才有數據可以參考。

改變5 改革學校評鑑

要求績效的同時,也要思考目前的學校評鑑合不合理。為什麼學校一直做特色,不加強學生學力?因為做特色會被看見。教育部長最常接見的一定是爬山學校、風浪板學校,或是遊學學校一個很認真把孩子讀寫算能力帶上來的學校,不會被注意,現在沒有一個機制讓我們看到他們。

改變6 跨部會的努力

美國的閱讀研究是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衛生研究院認為,學生不會閱讀,長大後可能還得花更多的錢。但是我們,教育是教育部的事,有時候原民會爭取了很多錢給偏鄉,結果卻可能干擾了學校教學,讓學校做大開本的童書、包裝精美的合唱團CD,學校老師怎麼會有空好好教學?

我們的教育正面臨重大挑戰:全球最低的生育率;學生在數學、科學上的國際評比排名不錯,但是學習興趣低落;太多孩子跟不上。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之後,每間教室裡的個別差異會更大。

老師怎麼教?學生如何學?是我們要慎重看待的。而許多證據也顯示,能提供給每一個孩子高品質的教學,其實我們都做得到。

 

文章來源:出自親子天下《翻轉教育》雜誌《翻轉下一波》

 

《有效讀寫》:曾世杰教授融合認知研究及現場關懷的教育人文手札

延伸閱讀

曾世杰 曾世杰

曾世杰

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

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理事長,長期關注素養與學習,曾深入偏鄉陪伴中小學生學習,有四年的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經驗。專長:教學研究、補救教學、閱讀素養、情緒障礙與輔導。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