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多元入學庶民論壇】--請用良好教育政策給孩子完整的畫布

孩子的生命是一條長長的畫布,請讓孩子在畫布上盡情揮灑繽紛, 而不是綁住他的手操控灑墨,多傾聽.多理解.多引導.多鼓勵.多具體讚美, 他會是你值得驕傲的曠世巨作。   這是我在華德福FB社團被轉貼很多次的短文: 我想,如果每個孩子都會是...

【大學多元入學庶民論壇】--請用良好教育政策給孩子完整的畫布

【大學多元入學庶民論壇】--請用良好教育政策給孩子完整的畫布

  • 如果,你愛你的寶貝,請重視他的心靈健康遠大於成績,
  • 如果,你愛你的寶貝,請了解他的感受思維遠大於分數,
  • 如果,你愛你的寶貝,請給予他的具體讚美遠大於責備,
  • 如果,你愛你的寶貝,請開啟他的視野想法遠大於限制,
  • 如果,你愛你的寶貝,請釋放他的多元試探遠大於智能,
  • 如果,你愛你的寶貝,請引導他的道德是非遠大於爭奪,

孩子的生命是一條長長的畫布,請讓孩子在畫布上盡情揮灑繽紛,

而不是綁住他的手操控灑墨,多傾聽.多理解.多引導.多鼓勵.多具體讚美,

他會是你值得驕傲的曠世巨作。

 

這是我在華德福FB社團被轉貼很多次的短文:

我想,如果每個孩子都會是一幅曠世巨作,

那麼身為教育策略訂定的行政單位就應該思考,

 

我們能不能有一套公平良善的教育制度【讓孩子的生命揮灑的畫作】被看見,甚至那套良好的教育機制就是生命畫布的一小段,

而身為教授與家長能不能拋開【名校迷思純粹的透過孩子的展現】

給予選擇引導或選擇標準更是決定制度是否多元的關鍵。

 

我是一個教育界人資每天我都在面試【離開校園生活的畢業生】,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很重要的學歷,我必須說比不上經歷的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很重要的成績名校,

我必須說畢了業之後我更在乎【挫折耐受度】與【溝通協調能力】。

 

要設計一個完美的教育升學制度是一種天方夜譚,但至少我們要考量整體多數人的公平性與影響,國際已經走向多元多面向才能發展的型態,十年間有許許多多的產業消失,也有許許多多的產業興起,即使我不認同打電動也能年薪百萬,但它卻的確存在。

 

過去的聯考,是以一次考試選擇定終身的方式,它不夠多元無法衡量出重要的隱形的重要能力與個人特質,但至少公平對待,如今的大學多元入學制度,的確不完美但也還有調整的空間。

 

我的求學歷程是在那一次聯考完畢的年代,我能理解那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知識掛帥年代,然而我卻無法理解在我們在乎多元與適性的同時,卻要孩子與家長承受拉長將近半年的考試歷程,更無法理解一個升學制度讓家庭造成萬元的負擔,我個人是技職體系的,班上的同學更有不少清苦的,實在難以想像若當年萬元的考試費用會有多少學子苦不堪言。

 

綜合資料,我個人建議調整方式如下:

 

1.  學科能力測驗時間點可在多多商議,僅考高一高二範圍是否合宜?高三學習生活形同虛設,影響大學入學能力。高一~高三才是完整的三年學習,學測如此也才有意義與依據。

 

2. 個人申請報名採各大學報名申請,表面上看起來具有各校各科系的人才徵選意義,但實質上近萬的個人申請費用讓多數家長,不但【花費不貲】還疲於選擇奔波,而【關係運用】【資料代寫】的弊端更是難以防堵。

 

個人觀點是,凡相關全國大專院校【藝術人文學系】【科學學系】【資訊工程學系】【管理學系】【體育學系】【財商企管】依照學院類別作科系學群選擇採聯合報名申請,減少相關報名費。

若有跨領域學系才須另外支付跨領域申請報名費。

 

中國人常言----【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

而資料代寫與代製作更是有心人士運用財力支配智慧產生的一種弊端。

 

個人認為,凡全國各大專院校個人申請報名一律依照學院族群統一格式

【現場親考大學自學白皮書】作為參考依據,同時審閱時【姓名封條】

    (僅出現編碼)也同時【遮蓋畢業學校】避免評審的【明星學校迷思】。

 

3. 指定科目考試必須視為特殊才能項目,例如: 音樂/美術/建築/體育,

如此才真的依照天賦才能適才適所。同時系所名額比例過少,許多有天賦的孩子始終擠不進這窄門。建議提高名額並培養更多特殊多元人才。

 

最後,我想說: 與其我們單純的討論大學的入學制度,不如更前瞻的去看:

 

如何運用一套好的制度與策略真的能培育出多元面向的人才,在台灣沒法像大央大國一樣比人才數量,但我們至少可以讓人才多角化更可以讓人才精緻化具有高度國際競爭力,生命是一條長長的畫布,懇請教育單位與各界關心教育的人士,讓我們的孩子可以在公平又安全的自由環境下揮灑屬於自己的人生。

風伶紫 風伶紫

風伶紫

台北市中山區亞碩國際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人員

我是培聆,一個跨越培訓界與教育界具有感知能力的女孩, 支持偏鄉教育是我對這片土地的愛, 關於教學法我用嚴謹的成人教育標準看待, 關於親師關係我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 我沒有天天上台講課,但我每天以正向角度去實踐心中的教育。 用細膩的思維閱覽世界,用具體的作為影響思維,歡迎你我一起參與教育! With delicate thinking to read the world, with particular as to influence thinking. We were involved in chan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