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道題檢視孩子有無網路成癮!玩電玩≠網路成癮,背後心理需求更值得重視

暑假來臨,有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可能會「3C玩到飽」。台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舉辦論壇,探討「網路成癮:新時代的挑戰」議題。在台灣首開網路成癮門診的馬偕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任醫師臧汝芬表示,並非每位上網、愛玩電玩的青少年都會「網路成癮」。而老師、家長又該如何判斷、及早發現警訊?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孩子愛玩電動,是否就等於網路成癮?專家指出,愛玩電玩、立志當電競選手不等於網路成癮,成癮背後有著孩子更值得關注的心理需求。兩個簡易的自我檢測表,可及早發現孩子是否有網路成癮徵兆,尋求專業協助。

暑假來臨,有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可能會「3C玩到飽」。台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6月初舉辦論壇,探討「網路成癮:新時代的挑戰」議題。在台灣首開網路成癮門診的馬偕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任醫師臧汝芬表示,並非每位上網、愛玩電玩的青少年都會「網路成癮」,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教授王智弘表示,網路成癮者背後的心理需求,更需要被重視。

台灣的電競選手陸續在國際大賽上奪得冠軍,引起國人矚目。在國外,職業電競選手的年薪收入,絲毫不輸職業運動員。而今夏即將登場的的印尼亞運,更首度納入電競為示範比賽項目,並將在2022年成為亞運的正式比賽項目。

愈來愈多年輕人以當電競選手為職志。當電競選手、愛玩電玩,是不是代表他「網路成癮」?王智弘表示:「這是不同的兩群人。」

事實上,網路成癮在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分類手冊第5版(DSM-5)有其標準,主要是中斷遊戲時,會出現躁動、沮喪等戒斷症狀,及生活習慣明顯改變等。

根據由王智弘和多位專家所成立的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研究團隊系列調查,小學3到6年級的網路成癮盛行率為18.8%,國、高中為20.2%,大學則為20.3%,平均每5個人就有1人網路成癮。「這代表5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需要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的協助,」王智弘說。

王智弘指出,當個案出現網路成癮的徵兆時,其實蘊含潛在心理問題。他說明,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與問題行為(如師生衝突、暴力行為等),有共同的「心理危險因子」,例如:社交焦慮、憂鬱、無聊感、低自尊、神經質、課業或工作壓力、家庭關係不佳、同儕關係不佳、敵意及衝動控制不良。因此,網路成癮可視為警訊,需特別密切關注個案相關問題。

自我檢測及早察覺是否網路成癮

預防勝於治療,家長、老師該如何及早發現孩子是否已有網路成癮的徵兆?

王智弘引用教育部「網路成癮三級輔導五層次預防模式作業流程」中的「網路成癮預警系統檢核表」,家長可以觀察孩子是否出現以下徵狀,並及早尋求專業輔導或諮商協助:

網路成癮預警系統檢核表

  1. 一回家(宿舍)或一有空時就守在電腦前上網。
  2. 不能上網時會有不安或憤怒的情緒。
  3. 上網時間愈來愈長,上床時間愈來愈晚,叫他電腦關機,嘴巴說好卻遲遲不離開。
  4. 愈來愈不想和同學出去從事其他休閒活動,和班上同學的聯絡愈來愈少,感情愈來愈不好。
  5. 上課或平日的精神愈來愈差,身體狀況愈來愈不好。
  6. 功課愈來愈差、做作業愈來愈草率,上學愈來愈拖拖拉拉。

若已出現上述徵狀,則可邀請孩子以「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自我檢核。該檢核表是由王智弘等專家參與的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研究團隊設計,共10題:

網路成癮危險因子檢核表

非常不同意為1分、不同意為2分、普通為3分、同意為4分、非常同意為5分;每題達到3分,則可能需要關注,若達4分以上,則需心理諮商的協助

  1. 您和他人視線接觸有困難?
  2. 您做事時集中精神有困難?
  3. 您感到生活總是千篇一律或是無聊?
  4. 您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5. 您感到悶悶不樂?
  6. 您覺得搞不懂您的課業內容或工作要求?
  7. 您不滿意和家人相處的時光?
  8. 與朋友談話時,您沒有被關心的感覺?
  9. 覺得別人或這個世界惹您生氣?
  10. 您覺得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而臧汝芬也指出,家長其實不必過度憂慮,並非每位青少年都易沉迷網路世界,但有4類族群的確可能具有較高風險,值得關注:第一類是某些神經傳導物質缺陷之相關精神患者,例如過動症、憂鬱症、焦慮症等;第二類是人格、心理上具有較脆弱的風險因素,舉凡易衝動、情緒不穩定、低自尊、挫折忍受力低等;第三類是家庭經常有衝突、缺乏溝通和家庭凝聚力;第四類是因近期經歷重大災難、劇烈生活變化而產生壓力的族群,這些人都易於沉迷網路世界。

臧汝芬指出,幫助這些類型的青少年,藥物、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介入的治療模式非常重要,父母更扮演關鍵角色,應與孩子一起參與治療。 

延伸閱讀

林胤斈 林胤斈

林胤斈

親子天下

我認為,每個人每天都不斷在「聽故事」和「說故事」,如何聽得準、聽得深入,並講得清楚、講得精采,是需要一輩子學習的功課。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