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你有認真想過自己將來要幹嘛嗎?

作者:郭彥余(大寫出版《同學,你只是不想太累》) 在生涯規劃的課堂上,我常會讓學生思考自己的未來,有時是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有時是透過作業的方式讓他們去想。 「將來要做什麼,還有很多變數,又不是現在想什麼,將來就能實現,為什麼不能以後再想?」有一位坐在...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青年學子對將來充滿困惑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長大」要承擔的責任太多了,但有時候,是不是因為太害怕、或抱著依賴心態,所以不願意去思考:「未來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作者:郭彥余(大寫出版《同學,你只是不想太累》)

在生涯規劃的課堂上,我常會讓學生思考自己的未來,有時是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有時是透過作業的方式讓他們去想。

「將來要做什麼,還有很多變數,又不是現在想什麼,將來就能實現,為什麼不能以後再想?」有一位坐在教室前排的學生,在我發下這項作業後,舉手質疑這種思考未來生活作業的價值。

「現在所想在將來雖然未必實現,但至少比什麼都不做更能提高實現的機會,我們可以提早思考、多方嘗試,然後慢慢縮小範圍,靠近那個我們想要的領域,趁著我們還年輕、還是學生、還有各種可能性、尚未直接面對生存壓力時,及早準備,才有更多時間培養所需的相關能力,如果只是等到出社會再來想自己要什麼,只是讓自己在資源更少的狀態下,處理被延後且惡化的問題,這樣有比較好嗎?」我說。

「好像沒有比較好!」同學聽完我說的話後,雖然沒有很滿意,但也不知道怎麼回應,語氣充滿無奈。

對這些青春無敵的青年學子來說,對將來充滿困惑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他們對將來抱持著無關緊要或以後再說的態度,卻是令人憂心的,因為這代表他們不關心自己的將來,或在乎當下的享樂遠勝於將來;或是覺得這個議題壓力太大,選擇逃避,延後處理問題。不論是哪一種,所顯示出來的被動與消極,都是值得擔憂的。

沒有想法,其實是沒有認真想

「老師,我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我沒有想法啊!」另一位也是坐在前排的同學看著我發下去的作業單,緊接著舉手發難。

「同學,沒有想法也是一種想法,一種讓自己可以合理停在沒有想法的一種想法,你覺得自己保持沒有想法這樣下去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你真的有認真想過自己將來要幹嘛嗎?」我說。

「就真的沒有想法啊!」這次換坐在後排的學生舉手了,他附和前一位同學,說他也是沒有想法的那一個。

「你只是為自己將來想要幹嘛這個問題提供了沒有想法,也就是『現在不要去想,以後再去想』的這個答案。也就是說,除了這個答案以外,你並沒有認真去想其他各種可能的答案。」我回應道。

「就想不到啊!」他很堅持地說,好像沒有想法是一種大自然現象那般理所當然。

「你有花時間花力氣針對未來要做什麼這件事情做功課嗎?你有去想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嗎?你有去瞭解你喜歡或不喜歡的事情哪一項有可能會成為職業嗎?你有想過你要做什麼工作以維持生活的基本開銷嗎?你有想過將來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嗎?你有想過如何培養過這樣生活的能力嗎?如果都沒有的話,同學,那你覺得你真的有想過自己將來要幹嘛嗎?」面對這樣理所當然的態度,我試著用更多的提問去鬆動。

「老師,想這麼多好累喔!有沒有比較簡單的作法!」這次換坐在教室中間區域的學生舉手了。

「這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沒有標準答案,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力氣慢慢尋找和確認,我們可以先從自己手邊有的資源思考起,例如就學過的不同學科,或是接觸過的各種領域,去想有沒有將來想要做的事情,或可不可能變成未來的職業?」我試著表達對學生心情的理解,並引導他們往更具體的方向去想。

「如果都沒有呢?」學生接著問。

「或者是反向思考,這些當中有沒有你討厭或絕對不想接觸的,藉此縮小範圍,慢慢聚焦。」我說。

「如果還是沒有呢?」學生說。

「如果還是沒有的話,在沒有其他更明確的方向或喜好前,也不討厭目前所學的前提下,先盡全力試看看,全心投入才會知道自己究竟適不適合。」我想起了很多學生,其實都過早下為自己下定論。

只想依賴別人,過得無憂無慮

「為什麼一定要盡全力?如果不喜歡不是就白費力氣?」又有學生露出疑惑的表情舉手提問了。

「因為能力和興趣是透過後天的互動養成的,是可以培養的,只是需要願意花時間和力氣,特別是當我們沒有其他明確的感覺前,其實不必捨近求遠,可以先考慮手邊有的資源,把它當為選項之一。不要在未盡全力之前,就先否定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可能性,就急著放棄,尋找新方向,否則即使找到新方向,也可能很快就放棄了。」我仔細地分析著。

「如果這樣做了,還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呢?」這個問題像是背後靈一樣,不斷重複被學生提出來,可見學生一直卡在這個問題背後的某個因素。

「那我們就要去想,我們真的有認真想將來要幹嘛嗎?還是我們只是在想,怎麼百分之百避開所有不確定的風險?我們要檢視自己,是不是只想要活在過去或現在這種被保護的很好的狀態中?其實我們的問題或許不在於找不出自己將來想要幹嘛,而是在於我們可能並不想獨立,只想要依賴別人,過得無憂無慮!如果是抱持著依賴心態去想的話,就永遠找不到我們認為適合的答案了,因為我們會不斷地找理由去推翻,合理化自己停滯在原地這件事,然後讓身邊的人,替我們承擔起這份責任,舒適地過著不必長大的生活,然後榨光這些親朋好友的養分。」

我想,「避免不確定性的風險」與「不想長大的渴望」大概是人們在思考未來時,最大的障礙吧!與其迴避這個議題不談,倒不如開門見山,直接面對。

聽完我的回應後,沒有學生再提問了。

我告訴學生,「興趣無法單純由內省發現,而是要透過與外界互動來激發」[注],我就花了整整八年,才真的敢說,自己適合從事目前的工作,對我來多,我是在盡全力的過程中,與真正的自己相遇,也因為盡全力,我才找到真正的自己。

當然,學生在我講完這麼多之後,沒有對我提出新的質疑,不代表他們完全認同我講的內容,從他們交回來的作業內容中就可以發現,還是有很多人不認同我講的,或者是不認為思考自己的將來是重要的,但至少,我起了個頭,讓他們開始去想,對我來說,就已經達到了預期的教育目的了。

注: Angela Duckworth 著,洪慧芳譯(2016)。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介紹|郭彥余

投入諮商實務工作多年,也長年於教育界的第一現場服務,是諮商心理師,也是學校輔導老師,喜歡閱讀與思考,並從中反覆沈澱與更新自己。著有《隱喻治療》一書。

*本文摘自大寫出版《同學,你只是不想太累》,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