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大人的一句話,傷了孩子一生

一直到現在,許多孩子還會因為成績不佳,受到師長的差別待遇。常常,有好多這樣的孩子,被大人的一句話,擊垮了,重傷了⋯⋯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這天,是學校運動會,有個孩子,代表班上參加各項比賽,剛在四百公尺決賽中奮力衝刺,勇奪第一。在全場沸騰的歡呼喝采下,站上司令臺,從校長手中領到了一面閃亮亮的金牌。

胸前掛著金牌的他,還喘著氣,臉上難掩興奮與自豪。

走回班上休息區的路上,擦身而過的是他的班導師。導師微笑地看著他,沒多說什麼,只在他耳邊留下一句話:

「不錯嘛……唉,只可惜,在課業上你總是不爭氣……」

孩子臉上的光彩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沮喪憤怒的神情,盯著導師那帶著諷刺的笑容。

導師睜大眼說:「看什麼?我說錯了嗎?」

這個正值高中的大孩子,課業上總是在班上墊底,沒有一科的成績可以見人。同學戲稱,有他在,沒有人需要擔心自己會是最後一名。唯獨,他人高馬大,身材壯碩,跑得快、跳得遠。

一年一度的運動會,是他得以大顯身手的時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就期待這一天。因為,每天,每堂課,成績總是被同學打趴到抬不起頭的他,唯獨在田徑場上,可以打趴別人,獲得所有人的掌聲。

他只是想被看見,也想感受萬眾矚目、叱吒風雲的感覺。

然而,他脖子上掛著的金牌,卻沒辦法證明什麼;特別是,在師長眼中,他仍然是個魯蛇。

常常,有好多這樣的孩子,被大人的一句話,擊垮了,重傷了。

沒有一個孩子天生想把書念差,每個孩子都期待自己的表現有目共睹。因為,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美好的明天,都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活得更成功一些。

無奈,在這個階段,課業學習對他們而言就是很困難。一個觀念沒搞懂,卡住了,新的進度一直來,他們跟不上。於是,課業越來越落後,成了班上的「啦啦隊」。上課時,他們感覺像在聽外星人說話,痛苦萬分,最終負荷不了,也無從改善,索性放棄學習。

這些孩子,時常在成績單上看到墊底的自己,再怎麼沮喪,久了也麻木了。然而,在他們心中,都有個小小的心願:「或許,我可以在其他地方,讓別人看到我。讓他們知道,其實我也很不簡單。」

是的,每個孩子都想要被看見。

如果在學校生活中,有著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孩子可能就會為了這件事,願意每天來學校,特別是那些能被人刮目相看的時刻—即使大部分的時間毫不起眼。

然而,大人的一句話,或許無心、或許有意,都可能擊垮一個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我們心胸狹小得連一點舞臺都不願意給孩子,連一點讚美都不願意開口,而總讓孩子覺得:「不論我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被肯定。」那麼,他們真的會就此徹底放棄自己的人生。

大人對「成績至上」的矛盾心理

大人很奇怪,嘴巴上常說:「課業不是最重要的。」卻總是戴著有色的眼鏡—用「課業學習表現」做成的鏡片,不自覺地以成績來評判孩子的價值。成績優異的,放心地點點頭;成績落後的,無奈地搖搖頭;而那些看似放棄學習的,更是心灰意冷地皺眉頭。

一直到現在,許多孩子還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在班上受到師長的差別待遇。例如成績吊車尾的同學必須負責沒人想做的掃地工作,成績較好的同學可以先挑選班上的座位等等。

而最傷人的,其實是師長在公開場合批評孩子的課業成就,並把課業表現好壞連結到孩子人格優劣,甚至人生發展成敗與否。

「老師叫你都不回應,功課已經這麼差了,連一點禮貌都不懂,以後還能有什麼指望?」「交代你的事都做不好,每次還要幫你收拾善後,也不想想你的成績這麼差,都不知道你的前途在哪裡?」諸如此類……然而,課業表現與人生成敗並非同一件事,也不能混為一談。

事實上,大人們的內心也很矛盾。他們確實知道課業表現並非人生的全部,但站在孩子面前,卻又不由自主地把分數擺在首位,用「成績至上」的價值觀看待孩子的人生成就。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看到學生功課不好,態度又散漫,我就一肚子火!」曾有師長這麼對我說。

「我也覺得難以理解自己,明知道要對孩子多讚美、多鼓勵,別太在意課業表現。但每次看到孩子拿回來的成績單,我就焦慮起來,跟著就開始碎碎唸了……」曾有家長這樣告訴我。

許多大人的內心世界,似乎內建著無法忍受孩子成績不佳的自動化模式。細究原因,我們的文化氛圍就是如此,長久以來的主流價值觀總是稱頌那些會讀書的人。而大人們也是在如此對待下長大。若幸運地,在課業上成為人生勝利組,就會再用這樣的標準來評價孩子的人生。

讓孩子的努力被看見

我們可能不知道,一句脫口而出的話語,或臉上一閃而過的神情,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特別是那些低自尊、低成就,且十分渴望獲得認同的孩子們。

我們以為,這些孩子已經放棄了自己的人生與前途,只因為他們對課業束手無策,看起來也毫不在意。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孩子們可能正努力找尋另一個讓自己獲得掌聲的舞臺—可能是他們生命熱情的來源。人只要對生命懷抱熱情,就能擁有繼續向前的力量。

一個人在學生階段沒有特別出色的學習表現,不代表一輩子都無法學得好。只要對人生仍抱有熱情,無論在生活的哪一個面向,都可以憑著一股熱情,去接觸更深廣的知識、學問與技能。

或許在運動場上拿個金牌,也無法進軍奧運,但是,對於運動保持熱忱的孩子,很難說,未來可能是個優秀的運動研究員,或者運動事業經營人才。他會為他喜歡的事投入學習,此時,我們還能評價他是個「不會讀書」的人嗎?

讓孩子的努力被看見,讓孩子生活得充滿自信,他才會對未來的人生抱持期待,也會帶著這樣的期待而充滿力量前行。

讓孩子對生命抱持熱情

有個朋友在烘焙事業上做得有聲有色,訂單總是接不完。忙碌之餘還得抽空去聽講習課程,花錢學習新技術。他告訴我,小時候,他在課堂上總是很挫敗,後來就從國中一路睡到高職畢業。

他說,學生時代,老師只教進度,不教讀書方法,他不得要領,考不好,當然興趣缺缺。後來國中導師特別安排他去技藝班,學習烘焙,改變了他的一生。

每次做了蛋糕麵包帶回班上,同學搶著吃,讓他有面子極了。導師更是對他讚不絕口,說他的商品未來肯定會大賣;即使他知道,導師的稱讚太誇張,畢竟當時他的作品還上不了檯面。

現在,他在課堂上總是十分專注,筆記抄得整整齊齊,還研讀許多參考書籍,連外文書都有。許多學校、機構都邀他去授課,有誰還會說他是個不會讀書的孩子呢?

朋友在學生時代課業成績總是敬陪末座,卻在十幾年後,像個海綿般不斷吸取新知、積極向學,彷彿換了個人似的。為什麼?最重要的關鍵,來自於他對生命始終抱持著熱情。因為,在他的世界裡,有著讓他能夠大展長才、盡情揮灑的舞臺,同時,透過全心投入而獲得掌聲、受到肯定,這番成就驅使著他付出更多,自然願意克服學習上的任何困難。

永遠記得,孩子和我們一樣,都想被別人看見。

有智慧的大人總能為孩子創造舞臺,讓孩子在擅長的領域中被他人看見,獲得自信與繼續向前的力量。然而,目光如豆的大人,卻可能用一句話擊垮孩子對生命的熱情。

作者簡介|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也是情緒調適專家。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曾終日與青少年孩子為伍,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在經歷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人生急轉彎,辭掉穩定的教職,離開校園,走入社區,遠大的心理助人夢正要展開⋯⋯

*本文摘自圓神《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陳志恆 陳志恆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老師擁有多重身分,是諮商心理師、學習輔導專家、暢銷作家,同時也是美國 NLP 大學認證高階訓練師(Master Trainer)、臺灣神經語言程式學學會(TBNLP)常務理事。他也曾任國立彰化高商輔導主任,於各中小學演講「學習議題」長達6年,並帶領近百場中學學生「精進學習策略」工作坊或講座。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