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危險無所不在:地震來臨,救命黃金三角真的有用?

近年來,有關兒童安全面臨威脅的社會新聞層出不窮,令許多家長憂心忡忡。《翻轉教育》特別邀請《愛的生存遊戲》作者單信瑜、羅怡君,從校園防災意識及教養溝通的角度,分享如何引導孩子識別危險、做對選擇、遠離危險。

單信瑜提供

單信瑜提供

「坦白說,不光是學校,台灣國民的防災意識都非常薄弱。許多民眾的防災觀念都還停留在十幾年前,沒有進步。」

校園防災策略顧問單信瑜教授坦言。

防災意識扎根,大人準備好了嗎?

我們很難預料,「意外」與「明天」究竟誰先到來。已走訪全台300家以上中小學,過去十多年協助教育部、各級地方政府與學校推動校園防災工作的單信瑜表示,「如何有效建立並提升全民的防災意識及風險安全觀念,實在是當前最迫切的問題。」

他以日本311海嘯為例,在災情慘重的岩手縣釜石市,縣內的釜石小學卻締造了無人傷亡的「釜石奇蹟」;這要歸功於學校平時即嚴密、確切落實防災教育訓練,讓孩子們在災難突襲時,表現出比成年人更正確、快速的決斷力,避免可能發生的悲劇。

「因為人們往往低估了災害發生的機會,高估了自我應變的能力。」單信瑜認為,如何透過安全的方式,教導孩子在面對危險時應採取哪些做法,達到真正防護孩子安全的目的,仍是未來持續推動防災意識及校園安全的重點。

拜網路發達所賜,遺憾的是,錯誤資訊往往傳得比正確的訊息更廣。如仍在網路瘋傳的地震救命黃金三角,其實是「致命金三角」卻廣為流傳的例子。

「地震發生當下,我們很難判斷家具倒下的方向,因此若躲在無法保護自己的沙發旁、家具旁,其實是很危險的!」單信瑜強調,地震發生時,最重要的是保護頭部、頸部等身體重要部位。

正確的方法應是躲到堅固的家具下,如桌子下面握緊桌腳,並做好「趴下、掩護、握緊」的抗震保命3步驟,讓身體形成保護屏障,才是安全的保命方法。

安全教育沒有SOP 適性引導才能化險為夷

如何透過生活中練習,把安全意識內建到孩子心裡?「當安全受到威脅時,永遠不會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也很難有一體適用的 SOP,只有學會『判斷準則』,才能引導我們的孩子儘量趨吉避凶、化險為夷。」親職溝通專家羅怡君如是說。

例如個性內向害羞的孩子,對大人的指令容易順從,此時家長應該做的是在安全範圍內,幫助他們踏出舒適圈,勇敢探索世界;相對比較活潑好動的孩子,「不」開頭的指令,對他們來說反而是充滿致命吸引力的魔咒,家長應該思考如何適性給予合宜引導。

「現實中有很多安全事件都和教養價值觀有所衝突,家長永遠在『安全』跟『容錯』中掙扎。」因此羅怡君建議,每個家庭都應針對孩子不同的個性進行討論,先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意識,再為孩子擬定適性的危險處理方式。

此外,羅怡君也提到,「當事件幸好沒發生時,其實是很好的討論點,家長可以藉此了解孩子的反應,引導他思考、判斷,進而學習能夠避開危險的安全做法。」不責怪的態度,能確保孩子不會隱匿危險不報,這也考驗著親子間的信任度。就像每年夏天總會發生的孩童溺水意外,常常是其他的孩子害怕被罵而知情不報,導致溺水者錯失黃金救援時間的結果。

單信瑜也再次強調,只有愈熟悉危險的情境,才能內化為直覺反應。羅怡君則是建議從聊天中了解孩子對於危險的哪個環節比較容易掉以輕心,才能進一步協助孩子修正,而這些應變能力,都是平常就要下工夫培養與訓練。

開啟時事教育的親子對話3步驟

你曾經和孩子討論過時事新聞、藉此進行機會教育嗎?以下幾個小提醒,讓親子討論更聚焦。

  1. 核對事實:避免家長和孩子的認知不同,討論中雞同鴨講。
  2. 避免說教:不要急著告訴孩子,大人以為的「標準答案」。
  3. 聆聽想法:反過來問問孩子:「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為什麼?」

延伸閱讀:《愛的生存遊戲:引導孩子做對選擇、遠離危險的安全課》

延伸閱讀

羅怡君 羅怡君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對世界感到好奇的過動大人,致力於與孩子溝通與共事,著有《愛的生存遊戲》、《愛,我的內向小孩》及《孩子的人生成長痛,小說有解》等書。粉絲專頁:【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單信瑜 單信瑜

單信瑜

作家

校園防災策略顧問、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