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翻轉進行式04技法篇──分組與操作

先說一下 底下的呻吟有些情緒 如果不想看情緒的 可以直接跳內文才是重點   曾經有老師問我 這樣子教學需要花多少時間 (泛指我備課、帶班、輔導團等雜事的工作時間) 我笑笑的回答 以前我通常陪孩子就寢後再爬起來忙到一兩點 後來我是陪孩子睡到三四...

我的翻轉進行式04技法篇──分組與操作

我的翻轉進行式04技法篇──分組與操作

先說一下

底下的呻吟有些情緒

如果不想看情緒的

可以直接跳內文才是重點

 

曾經有老師問我

這樣子教學需要花多少時間

(泛指我備課、帶班、輔導團等雜事的工作時間)

我笑笑的回答

以前我通常陪孩子就寢後再爬起來忙到一兩點

後來我是陪孩子睡到三四點再起來忙

對我而言,只有事情做得好不好

而不是累不累

即便如此我還是有很多事情未竟人意

但人生總是有先後次序

有些在意的事咱們就多做一點

有些討厭的事就盡本分做基本

至於無奈的事,就只好隨緣而去

也許哪天因緣俱足的時候

會綻放不同的喜悅出來也說不一定

 

前些日子看著《十六個夏天》

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

人生如果真要到盡頭

我還可以留下什麼

閃過我腦海的竟是日本人的櫻花精神

「事物要凋零在最美的時候」

於是我想到了我最敬仰的兩位人物

于謙與譚嗣同

「要留清白在人間」

「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是何等的豪氣

人生既然有理想

那麼又有什麼苦的(雖然我還是會唉一下)

這不就是人生的選擇罷了

 

這幾年因為合作學習、學共、學思達等方式

許多班級開始了小組討論的學習模式

卻也開啟許多形式的複製

這裡我要先釐清的幾個迷思是

1.    分組的目的是什麼?

2.    分組的形式要如何進行?

3.    分組的合作要如何推動?

4.    分組的品質要如何兼顧?

 

第一,分組的目的是什麼?

多數人都期望透過小組合作

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能力

又或者希望小組間能互助合作

協助弱勢學生成長

優勢學生學習領導能力

但據我的觀察是

老師如果寄望優勢學生帶領弱勢學生

那我必須先解凍兩個腦袋

其一是弱勢學生自暴自棄的學習心態

其二是優勢學生獨善其身的保守心態

在同儕間尚未建立信賴、互助的默契前

學生都會很客氣的看著對方

甚少主動表達想法

於是小組討論可能會從一人發呆

變成四人互望

只剩下分組的形式

 

第二,分組的形式要如何推動

先假設學生的情感活絡了

討論的交流模式也建立了

那到底是同質好,還是異質好

我只能,默契最好

從以前我就會強調同質、異質

要嘛抽籤決定(一切交給老天決定,我抽學生抽都好)

要嘛自己找人(一定有一組是挑剩的,但是又如何,多指導就好)

要嘛S型分類(打球時常用)

每種方式都會在這三年間不斷出現

因為擔任導師

我的分組任務可能是剪報、好書推薦、壘球活動、閱讀活動……

每一次都會分組、分組、分組

讓學生熟悉如何看到他人的亮點

也讓學生在不同活動中

熟悉合作的模式

 

第三,分組的合作要如何推動?

回覆以上兩點

分組效能通常會依循所謂的大樹理論進行

也就是說,不管那組實力如何

一定會跳出一個人來領導該組

有可能是能力最強的人

也有可能是責任感最強的人

此時老師要做的是輔助大樹成長

(避免因氣氛而夭折)

再來是留心組內的小草們

有沒有因為大樹的庇蔭

而放棄成長

即便是四位優秀的同學在一起

如果沒有適度發揮

也會讓相對弱勢的人沉默、閒置

相對的,即便是四位較弱勢的同學一起

也會因為要上台報告而有人跳出來

久而久之他就成長成該組的大樹

巡視中,老師還要注意氣氛不對的組別

如果組別間發生不知如何完成任務的時候

我會詢問困難點何在

針對困難點給與提示與澄清

如果是討論氣氛不佳

那麼會詢問哪些人已經有想法

哪些人還需要時間

先針對需要時間的人予以協助

如果是有組員吵架

那麼了解原因後

會讓其中一兩人擔任觀察者的角色

暫時不參與討論

而是從旁紀錄討論過程

與他們的優缺點

進行事後商討

從中除了緩和情緒外

也可以讓某些學生看到

原來小組少了他

氣氛反而和樂起來

有助自我價值的省思

 

第四,分組的品質要如何兼顧?

的確,各組能力不一

產出的品質也不一樣

所以教師一定要多巡視

鼓勵能力強的組別多一些創意

給予比較弱的組別多一點協助

在基本的學習內涵上

逐步發揮

今天如果是個人能解決的問題

我通常透過口頭提問詢問個人

既然要走到分組

要嘛是練默契的課文概覽題

要嘛是需要討論的深層文意題

才不會讓學生有被呼攏的感覺

隨時走動、隨時觀察才能即時解決阻礙

要不一次不愉快,就容易造成日後的不愉快

這樣子分組就再也走不下去了

沈政傑 沈政傑

沈政傑

雲林縣古坑鄉樟湖生態中小學班導師

不務正業的國文老師,自然組出身,卻選擇國文系為棲身之處;從事國文教學,卻又研究經學文字,只為了走自己想走的路。秉持著教育是使人向善、向上精神,試圖建立客製化的教學模式。 教育無他,惟愛與榜樣而已;教育無他,惟愛與碎碎念而已。 2016年起,開始山居歲月,嘗試另一種教育的可能。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